娄承浩
今年10月中旬,我再次走进松江九亭荟珍屋,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几年已来过两次。我知道荟珍屋收藏着荣毅仁的写字间,所以这次去特地从我家书架里取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传记书,在荟珍屋见到主人赵文龙老师送给他,他捧在胸前,我想他在荣氏写字间阅读这本书,对该建筑一定会更有感悟。
赵文龙最近出版新作《从桂林公园到荟珍屋》,我对荟珍屋原本有所了解,再阅读这本书,知道了建筑背后的故事。他是上海本地人,从小生活在本地,又受到在桂林公园当花匠的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对中国园林和古建筑情有独钟。有了这方面的基因,集邮、淘旧货成为他的兴趣,但他没有成为集邮和古董收藏家。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不少居民因住房面积小,把多余的旧家具卖掉,赵文龙对旧货市场旧家具产生兴趣,请教旧家具调剂商店老师傅,逐步了解了家具木材的种类和款式,识别家具的眼力提高了。只要有“眼缘”的家具,他千方百计也要把它买下来,作为工薪族,他常常为此掏空腰包。他收购到一些上品、价格又低的家具,卖出后挣到了一些钱。
曾经一度几百年古民居面临拆除,赵文龙大胆地想抢救濒危的老房子,他在当时还冷落的九亭买下一块地,把老房子“落架”下来的构件收藏在那里,资金不够他便把自己在市区的一套房子卖掉。江西、安徽、浙江山区有些破旧古宅荒芜着,开价并不高,赵文龙说,他是“拣漏”的。
赵文龙有修理榫卯家具的技艺,古宅木构架也是榫卯结构,于是他梦想把收购来的木构件拼装成一组建筑群。二十年前他组建了一个古建修复工匠团队,各地来的泥瓦工、木工和木雕花工在他的指挥下,经过艰辛的劳动,一座古建筑群屹立起来了。许多老构件上的精品都用上去了,来参观的人为这些古建筑的重生而惊喜。
二十年后,他在这里积极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木作文化。他还走出荟珍屋,与政府合作完成一些重建项目,比如利用收集到的古建构件在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重建了一座二层楼二进四合院,现为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的藏书阁,我去过那里,中国古建筑木构架和木雕完美地展现并为现代文化事业服务。在中国自贸区展示中心,他提供了中国古建筑厅院展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古建文化……
梦想、追求、奋斗,数十年来,赵文龙的经历给我很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