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花生美味又养生 “遗忘”有益身心健康 小病不治  大病吃苦 早年教数学  晚年爱写作
第2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2020-10-29

小病不治 大病吃苦

□朱亚夫

记得有年上海评选百岁寿星活动,我们曾踏访崇明岛上的”风采寿星”陈桂英,,问起她的长寿之道,陈桂英想了一下笑道:“小病不治,大病吃苦。有了毛病,就得早治,把疾病掐死在摇篮里。”原来她平时十分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只要哪里有点不舒服,什么头痛发烧,老人就要叫女儿带她去中心医院去看病检查,因为小病治疗及时,就杜绝、延迟了大病的产生。

“小病不治,大病吃苦。”这是百岁寿星的经验之谈,也是一条重要的养生之道。任何疾病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而言,癌症不是一夜冒出来的,它有一个病变恶化的过程。因此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韩非子》中有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扁鹊三次提醒蔡桓公有病,蔡桓公不以为然,反讥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待第四次扁鹊见蔡桓公,他返身就走,人惊而问之,扁鹊是这样回答的:“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小病小疾,使用汤熨、针石等,手到病除;而病入膏肓,就再无回天之力。果然不多久蔡桓公就一命呜呼了。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小病不治,大病吃苦”也是一种自我保健之道。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五大因素:父母遗传15%、社会环境10%、自然环境7%、医疗条件8%,而自我保健(生活方式)占了60%。有病早治,加强自我保健,寿命更长,当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病不断,大病不来”,认为小毛病不断,把病菌带走了,大毛病就不会上身。这是一种没有科学根据的错误认识。小病不断,说明身体虚弱,免疫能力差,容易患病,若“小病不治”,只能招致“大病吃苦”,哪有什么“大病不来”?“小病不断,大病不来”是建立在对小病积极地处理的基础之上的,若小病不早治,大病来了就会吃苦。正如俗语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与其说“小病不断,大病不来”,不如说“小病常看,大病难犯”更为恰当。

当然,我们说“小病不治 大病吃苦”,并不是提倡胆小怕病,打个喷嚏咳嗽,就惊慌失措,而是讲有病早治,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微杜渐,发现身体有一些不好的苗头,不要拖,更不要硬挺,应及时治疗才是上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