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近日不冷不热的天气,让不少人坚定了“秋冻”的原则。实际上,“立冬”节气受到北方冷空气越来越活跃影响,申城气温步步走低,昼夜温差较大。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秋冻”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度、“冻”得健康,则大有学问。
气象专家介绍,科学的“秋冻”应该在暑热未消的初秋执行,彼时昼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不着急加衣、适当“冻一冻”能让机体进行“防寒锻炼”,顺利地从夏热过渡到秋凉,这能逐渐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而到了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深秋,一味强求“秋冻”就对健康无益了,反而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到了早晚温差大、气温逐渐转寒的深秋,不妨采用“洋葱穿衣法”。比如,上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穿上三层衣物,最里层穿透气排汗的衣物;中层穿保暖效果好的衣物,比如卫衣、针织衫等;而最外层则可以从防风薄外套逐渐过渡到轻薄羽绒服。“洋葱穿衣法”可以让衣服间的空气更好流通,也方便及时增减衣服。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