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索在烧
第20版:军界瞭望 2020-11-16

索在烧

解读纳卡冲突“排兵布阵”

亚美尼亚炮兵奋起抵抗

亚军丢弃的T-72B坦克和M-55自行高炮

阿塞拜疆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

阿塞拜疆从土耳其引进的无人机

亚美尼亚军队拥有的S-300PS地空导弹发射车

亚军S-300PS系统的36D6E警戒雷达被击毁

一个多月来,欧亚分界线上的高加索群山被隆隆炮声所震撼,原苏联国家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围绕争议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简称“纳卡”)地区打得不可开交,几轮停火协议都只有“几小时寿命”,而且双方都有大国撑腰,投入武器之精良、军民伤亡之惨烈都超出想象。有理由担忧,毗邻欧亚能源与贸易大通道的纳卡不得安宁,对世界和平都是不小的威胁。

战事升级很突然

本轮冲突起自9月27日,国际舆论最初反应很平淡,毕竟阿亚两国从1992年就为争夺纳卡控制权打打停停近30年,最近一次是今年7月,但“老大哥”俄罗斯一斡旋就平息了,而且阿亚两军都参加俄罗斯组织的“高加索-2020”演习,并肩合作到9月26日演习落幕,看上去风平浪静。可27日早上,先是阿方指责亚军从纳卡接触线上炮击塔塔尔区,接着亚方指责阿军无端开火,被迫进行自卫,后面便是双方大打出手。

让观察家大跌眼镜的是,9月27日开启的作战和过往迥异,阿军时隔28年后首次投入旅级规模的装甲兵和炮兵,还用无人机打击亚军控制的纳卡腹地,很显然,这绝不是简单的小摩擦!交战不到三小时,阿军就宣布不但粉碎亚军挑衅,还全线反攻,一举摧毁12辆地空导弹发射车和6辆坦克,阿总统阿利耶夫公开宣布“彻底收复纳卡时刻到了”,这不啻于向亚美尼亚宣战。

据统计,阿军现有7.2万人,陆军为5.7万人,编成5个军,辖21个摩步旅和炮兵旅、火箭炮旅、反坦克旅各一个,拥有坦克260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车350辆,火炮300门,地空导弹发射车约60辆。亚军有6.3万人,其中约5万人是陆军,也编成5个军,下辖14个步兵团、7个独立坦克营等,共有坦克468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车400余辆,火炮330门(火箭炮70门),其中约70%的亚陆军以“阿尔扎赫共和国卫队”名义部署在纳卡。由于国力有限,两国地面部队总体上仍带有浓浓的“苏联味”,大批原苏制武器“挑大梁”,这也让外国尤其俄罗斯观察家分析战况时不会“太离谱”。

“三维作战”成气候

战事扩大后,阿军分别以巴卡胡达洛夫少将的第1军和哈桑诺夫少将的第4军从南北两翼夹击纳卡,而亚军依托制高点节节抵抗,并炮击阿军后方。分析双方发布的视频,可以发现亚军均从地面拍摄,记录导弹发射直至命中阿军目标的过程,而阿方视频基本是俯拍状态,画面中显示亚方目标先遭锁定,很快被空地武器“斩首”,显示出亚军战术仍处于二维平面上,阿军却将作战上升至三维空间,取得战术优势。

之所以有这种局面,是因为阿塞拜疆过去十年利用“石油美元”重点发展“新质军力”,采购以色列和土耳其的无人机和战术地地导弹,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纳卡亚军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同时,阿方也没放弃发展传统陆军,在力所能及之下进口少量俄制T-90坦克、TOS-1A喷火战车等先进装备,还提拔巴卡胡达洛夫等少壮派将领,在“同宗同族”的土耳其支持下整军备战。这些努力让阿军在9月27日至28日的首轮较量中尝到甜头,当他们用加农炮、无人机打击纳卡纵深,用喷火战车压制进攻轴线上的亚军阵地,机械化兵团得以占领穆洛夫山主峰,威胁连接纳卡与亚国内公路,还拿下马图尼、特里特里两处突出部。

但亚军经营纳卡多年,熟悉地形,他们组织机动分队短促出击,尤其头一天交战,就从隐蔽阵地发射“竞赛”导弹,一口气报销阿军6辆T-72坦克,并用火箭炮打垮阿军增援的二线梯队。这样的情况下,阿军放慢进攻节奏,转而加大空袭,购自土耳其的“旗手TB-2”无人机不分昼夜地打击任何暴露的亚军,严重挫伤对方士气。10月下旬起,亚军因消耗太大,不得不集中兵力固守北线,导致南线吃紧,阿军趁机把第4军一半兵力转往南线,增强主攻方向的实力。就在俄罗斯两次出面调停期间,阿军也没停步,连取纳卡南部城市贾巴里、费祖里和赞格里良,特别是10月29日拿下古拜迪里,切断纳卡与亚美尼亚联系的一条公路后掉头北上,兵锋直指纳卡首府斯捷潘纳克特。11月6日,阿军包围斯捷潘纳克特“南大门”舒沙,其间一支阿军分队试图行进间夺城,但遭亚军炮火急袭粉碎,但阿军对舒沙总攻已是“箭在弦上”。

11月7日至8日,阿军持续以无人机和苏-25强击机打击舒沙,特别是8日上午,阿军以无人机监控,苏-25投掷25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亚军步兵第7团的地下指挥所,严重打击了对方士气。战至9日中午,阿军占领舒沙市区,4小时后,阿军无人机又在截击增援的亚军时,击毁对方刚得到的俄制“雷神-M2KM”地空导弹发射车。但就在全世界以为阿军将尽取纳卡全境时,俄罗斯再次强力督促阿亚两国于10日起全面停火,由俄维和部队部署到双方接触线上。外界意识到,俄罗斯决心用实力阻止阿亚再次随意撕毁停火协议。

因循守旧尝恶果

不可否认,阿方一改以往颓势,在此次纳卡冲突中“碾压”亚方,这与该国精心准备密不可分。得益于开采里海能源收入,阿塞拜疆的“荷包”比偏居山谷的亚美尼亚更厚实,多年来,阿塞拜疆巧妙地和好俄罗斯,牵制其对亚美尼亚的支持,同时积极依靠土耳其、以色列加强军备。阿军重点进口能对付传统苏制地面装备的无人机和制导弹药,这些武器的效能已在叙利亚战场上得到验证,在纳卡前线也表现不俗。

反观亚美尼亚,其战略选择和战术应对存在不少败笔。亚美尼亚现政府于2018年通过“颜色革命”上台,亲美色彩史无前例,无形中却冷落到“关键盟友”俄罗斯,导致冲突爆发后,既无法指望俄罗斯有力支援,美国的援助也仅仅停留在口头声援上,哪怕阻止土以等国向阿塞拜疆出口无人机都做不到。更糟糕的是,阿塞拜疆早在2016年就实战应用无人攻击机,但亚美尼亚军方反应迟钝,迷信苏联时代的S-300PS,“黄蜂-ASK”等地空导弹足够使用,却不思考战术求变,对付飞行轨迹和攻击模式大变的无人机,结果变成人家“刷战绩”的活靶子。无奈之下,亚军只能靠精度不高的旧苏制“圆点-U”战术导弹去袭击阿塞拜疆城市,也没起到削弱阿方战斗意志的目的,反而留下“攻击平民”的口实。

但更重要的是,以短视频发布战果,大打舆论战已是现代战争的“常态”。现代战争强调控制信息权,这不仅包括直接的作战信息,争夺话语权的媒体战、舆论战同样不可忽视。通过手机终端,人们可以一边享用咖啡,一边查看坦克殉爆、车队起火、人员伤亡的战场视频,这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舆论效应毋庸置疑。拍摄方可利用挫败对方的视频来显示实力,赢得国内民众支持,同时打击敌方士气。战争走向甚至可能与民众进行直接互动,这是未来战争嬗变的重要方向,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思考。

李鹏 石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