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新馆,一对老夫妻嘴里不停地重复道:“找到了,终于找到了”“不容易,真是不容易啊……”这对年近九旬的恩爱伉俪曾各自随所在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在战后结为夫妻。这天,他们来到位于奉贤的志愿军纪念馆参观,意外地从纪念馆展示的部队老照片上,看到了当年一起参加战斗的战友,心情格外激动。
近日,记者在静安区宝山路街道陈忠秀、宋秀云的住所,听两位老人讲起了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些难忘的日子。
撕下衣服袖子包扎伤员
在一家西装裁缝店当学徒的陈忠秀1950年10月参军,“我记得入朝那天正好是1951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陈忠秀回忆说。他被派在休养连工作,当时的任务就是到战场上抢救伤员,包扎、慰问、登记伤病员信息,还要运送弹药和粮食到一线。陈忠秀总是把自己的急救包分给伤病员们,有时,他还把衣服袖子撕下来包扎伤员。
一位叫蔡金同的伤员让陈忠秀印象非常深刻:“在涟川阻击战中,侦察兵蔡金同潜伏在敌占区10天9夜,在掩护部队转移中身负重伤,肠子流出,还坚持与敌人搏斗……”陈忠秀告诉记者,蔡金同回到部队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英雄”“一等功臣”“钢铁战士”等荣誉称号。陈忠秀后来也荣立了三等功。
山洞里吃到中秋节月饼
宋秀云1947年1月入伍,曾参加了解放东北、华北、华南的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她和战友们勇敢面对危险。“我们住在山洞里,山洞外围用木头和土做成防御工事,能够抵挡机关枪的射击。那时候,美军飞机天天轰炸……”宋秀云记得,在防空山洞的不远处还建有隐蔽部,用来存储一些物资设备。
有一年中秋节,宋秀云收到战友从国内送过来的两盒月饼,要去隐蔽部取回来。她迂回穿插,机智地避开枪林弹雨,终于拿到了珍藏的两盒月饼,让战友们在战场上过了一个特别的中秋节。
名字里都有“秀”的有缘人
朝鲜战争结束后,宋秀云和陈忠秀都在邢台市工作。1957年春节,这两个名字里都有一个“秀”字的有缘人见了两次面,由于抗美援朝的共同经历,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当年7月23日,两人喜结良缘。1970年,陈忠秀转业回到上海,宋秀云也到上海机修总厂做了普通工人。
“爸妈从不用革命经历向组织提要求,也一直教育我,做人要正直、善良,不给组织添麻烦……”女儿陈娟告诉记者,“爸爸上个月给社区党员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讲的是同班战友刘光子一个人俘虏了63个敌人的故事。”通讯员 陈乾根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