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要为人民而歌 百年党史图文并茂红色文创锦上添花 用音乐抒发心中的颂歌
第8版:文体汇 2020-11-28
时隔55年 吕其明谱写《红旗颂》姊妹篇《白求恩在晋察冀》——

用音乐抒发心中的颂歌

吕其明 记者 郭新洋 摄

吕其明为《铁道游击队》和《红日》谱写的主师曲脍炙人口

本报2019年5月26日12版

35岁写《红旗颂》,90岁写《白求恩在晋察冀》,虽然两部作品相隔时间跨度近一甲子,但对作曲家吕其明而言,“‘白求恩’和《红旗颂》在我心目中是同样的分量,这是姊妹篇。《红旗颂》是宏观的;而白求恩是写一个人,微观的。但(创作)目的是共同的,就是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伟大的党。”

2020年上海重点舞台艺术创作剧本研讨会昨今两日在沪举行。上海爱乐乐团提交的《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由著名作曲家、《红旗颂》作者吕其明创作。作品研讨会从昨晚6时半一直开到9时,90岁的吕其明坚持出席听取各方面专家对作品的建议。谈起创作初衷,他的一番话朴实无华,感动了很多人:“我这么多年来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我的音乐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做贡献。”

心中一块丰碑

《白求恩在晋察冀》是以电影《白求恩大夫》原创音乐作为素材,创作的单乐章随想曲。在作品介绍中,吕其明写道:“诺尔曼·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作者将以此作品表达对诺尔曼·白求恩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以及歌颂伟大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

研讨会上,吕其明回想起创作冲动,自当年看到毛主席的《白求恩》一文就有了。“当时,我心中就立起一块丰碑,白求恩是我崇拜的偶像,绝对的偶像。”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电影,吕其明受邀为电影作曲。几十年来,这个题材始终悬在吕其明的心上,未曾放下。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让人们看到白衣战士的伟大。他们不顾安危,冲上前线,奋力拼搏,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深深感动着吕其明。作为一个作曲家,他决定做点什么。自今年3月起,他找出了原先为电影《白求恩大夫》所做的曲子,准备创作一个独立的单乐章作品。

这部作品中,既能感受到白求恩不远万里到中国救死扶伤的精神,更能听见他进入抗日根据地时如愿以偿的心潮激荡。伏击战打响了,歼灭日寇;战场上抢救伤员;胜利了!思念故乡……这些画面随着音乐的流转仿佛就在眼前。

随后,白求恩不幸细菌感染,根据地军民焦急万分。在这部分,吕其明特别强调了主人公不只是白求恩,还有根据地的军民,他们相互依傍:“作品的整体框架以白求恩为主线,但是也用一定篇幅来歌颂根据地的军民,表现他们和白求恩的关系。表达‘诺尔曼·白求恩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因而,作品最终用了随想曲的形式,比较自由。”

一生重要时刻

吕其明创作于1965年的《红旗颂》是几代人的记忆,其旋律波澜壮阔极具画面感,让人心潮澎湃,勾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中国音乐界,90岁的吕其明德高望重,然而,他对自己的定位却仅仅是一名电影作曲家。研讨会上,他表示:“我是搞电影的,1951年开始电影作曲工作,到现在整整70年。我在电影战线上写过很多的作品,因此我是一个老电影人,或者称我是一个电影作曲家。仅此而已,其他的帽子我戴着都不合适。”

他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时刻是1945年9月1日——在老乡的家里,油灯照耀着一个15岁的年轻共产党员。他向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一切献给党,无私奉献。当日之誓言,如今依然镌刻在心底,回顾这一生,吕其明说自己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我的音乐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做贡献”。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