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剧照
书店外貌
文创作品
在建院75周年的大日子,上海戏剧学院向公众送出了一套校庆大礼包——大师剧《熊佛西》昨天上演致敬老院长,位于华山路620号的上戏艺术书店也首度开门营业,《重见·共生》系列展览则等待大家光临。不仅是上戏师生,所有的戏剧爱好者都可以共同感受艺术的美好。
舞台寻觅上戏历史
当老院长熊佛西从舞台深处向观众走来,当横浜桥的钟声再次响起,台下的几代上戏人忍不住热泪盈眶。一个月前,上戏佛西楼,熊佛西先生塑像的正对面,一出剧目在这里正式宣告建组。这台戏名叫《熊佛西》,由上戏教授孙祖平编剧。去年12月,《熊佛西》曾在上戏校庆时首演。今年校庆期间,为纪念熊佛西先生诞辰120周年,全新打造的2020版原创话剧《熊佛西》再次上演,还将于12月4日、5日赴熊老的故乡江西丰城上演。
熊佛西是上戏的老院长,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剧作家,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有7种戏剧集出版,撰写理论专著多种。他一生戏剧教育事业最辉煌的阶段在上海。从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一路走来的上海戏剧学院,给了熊佛西一方精彩的人生舞台,他也为这里留下了后人至今仍然受用的戏剧教育遗产。
话剧《熊佛西》聚焦熊佛西生命中的最后16年,从1949年5月带领师生迎接上海解放到1965年10月病逝,这是熊老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上戏,谱写中国戏剧教育新篇章,同时自身也在不断适应新时代的16年。中国话剧的另一位先驱者、曾经的上戏副院长朱端钧的教育思想也在剧中出现。导演熊源伟表示:“上戏人心中的丰碑将在他们热爱的舞台上‘重逢’。对于每一位上戏人来说,无论是参与这部剧的创作还是作为观众在台下观摩,那种情感都像是儿女在回忆自己的父亲。”
书店感受上戏待遇
若你沿着华山路自东向西走,便会先与上戏艺术书店相遇。绿色的主色调赋予这间独一无二的高校艺术书店独特的复古气息,红丝绒帷幕、黑色筒灯又充满了舞台感,墙上悬挂着的电影海报与琳琅满目的艺术书籍,让文艺爱好者找到了归属。
书店运营负责人强伟晶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家西餐厅,今年夏天店铺由上戏收回后定位为“艺术书店”,运营团队来自曾经运营过同济书店的业内人士。店面面积不大,辟出了咖啡区、图书区、卡座和艺术沙龙区,大约有2.7万册图书,其中戏剧、影视等艺术类书籍占三成。普通市民还可以在书店办理阅读卡,与上戏学子共享上戏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同时还能买到上戏学生最爱的“开工羽绒服”等周边产品。
展览阅读立体上戏
《重见·共生》系列展览包含三大展览内容。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上戏曾经有过绘画艺术的辉煌历史,培养出了大批后来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大家名宿。2016年,舞美系正式建立了绘画专业,在传统的舞台、灯光和服化设计之外,增加了对纯艺术创作的进一步追求。在端钧剧场展出的绘画专业教师展包含老中青三代在职教师的作品,他们在教学之余都有着独具个性的学术创作。
走进上戏实验剧院前厅,演出模型展和动态海报与戏剧文创展正在展出。75年来几代舞台设计者的创作思辨,都展现在一座座微缩舞台模型里。2018级视觉传达专业与动画专业的同学们,结合建校以来教学演出中的剧院海报、节目单,修饰了原图的形与色彩,并加入了符合剧情的动效设计,最终呈现了43幅新动态海报。他们还以这些剧目元素完成了28组戏剧文创产品:《日出》茶叶礼盒、《上海屋檐下》餐垫、《美狄亚》陶瓷杯垫、《小巷深深》奶茶袋、《第十二夜》丝巾等,让人对这些经典剧目产生新的期待。展览将持续至12日。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