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志刚)昨天下午,上海市无人机产业协会正式揭牌,落户同济大学的上海市无人机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也启动筹建。记者从揭牌仪式上了解到,申城拟研究出台相应的“分级制度”,或以无人机机身的重量等不同类型来划分不同等级,进一步确保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同时,协会成立后计划将无人机爱好者的管理一并纳入其中。
无人机的研发、“飞”的管理、场景的运用等,都需要展开更为深入和标准化的研究和培训。可以说,此次成立的上海市无人机行业协会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使之成为聚智、聚力、聚资、聚业的无人机产业聚集高地。
不久前,民航局公布了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上海市金山区的华东无人机基地名列其中。这是民航局为探索新时代政府监管服务的新方式,形成促进无人驾驶航空行业管理与社会管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先行先试的一次有益尝试。据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局长蒋怀宇在会上透露,上海金山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将以海岛场景运行和适航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任务。
上海拥有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无人机产业高地的基础和能力,据统计,目前在上海注册的无人机企业有160余家,其中,40余家为制造业企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重大装备产业处处长吴栋林透露,上海正在积极建设申报国家无人机综合试验区,中大型无人机试飞验证测试基地、永久性跑道建设等一批产业基础项目。这些,都为无人机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目前,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并向大中型机发展。据上海市无人机产业协会会长朱州龙介绍,高空、高速的无人机,一定要纳入民航空域的管理范围;低空、低速的无人机,将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预计到明年,中国工业级无人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远超消费级无人机的180亿元规模,“无人机可运用于植保、物流、探矿等领域,紧急情况下可在血站与医院之间运输血浆,在海鲜运输方面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成本,而在金山,发展岛际无人机运输前景也很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