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来,汽车产能问题长期被市场高速增长所掩盖,但当市场进入负增长周期,一系列问题便暴露出来。今天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产能困局。
大量产能空置
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明确指出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发改委也出台文件,控制新建整车项目,抑制产能过剩。彼时,中国汽车的年销量为720万辆。但销量的巨大增幅让车企看到市场巨大潜力,开始扩大投资,圈地建厂。而就在车企认为车市还会进一步攀升时,却在2018年遭遇首次销量下滑,并开始持续低迷,汽车产能过剩问题终于暴露。2018年,我国汽车计划年产能已超过6000万辆,而全年销量不过2808.1万辆。
2020年,一场疫情打破所有幻想。过高的产能和市场的不振,造成众多车企产能倒挂。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0.7%,低于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2.4个百分点。而根据乘联会在今年2月份的一份统计数据,我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66.55%降低至2019年的53.74%,近一半的工厂处于产能空置状态。
“新造车热”兴起
相较于传统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更易成为产能过剩重灾区。根据国务院2016年10月份发布的规定,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车企。但作为被国家鼓励的新产业,新能源汽车却成为产能危机的温床。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兴起新一轮的造车热,其具体表现是,大量社会资本涌入新能源造车产业链,各地的新能源产业园遍地开花,新能源汽车产能处于高速无序的扩张当中。《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规定,至2020年全国新能源车产销将达到200万辆目标,目前业内已规划的产能已达该目标的10倍。新能源产业链中的过热现象无处不在,当前全国规划的动力电池若全部释放,将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为市场需求的7倍多,如不很好被消化,将引发更大危机。
积极破解困局
今年以来,国务院接连作出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乱象的工作部署,发改委日前下发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地上报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情况,表明发改委将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摸底调查,同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过去五年的投资效率进行清查。此次调查旨在加强投资监管,抑制产能过剩,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作出指导性意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代工方式进入汽车行业,发展智能汽车,并达到限制新增产能,利用闲置产能的效果。除代工外,传统车企与新造车势力抱团取暖,成立合资公司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