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民警凭水费单送迷路老人回家 两孕妇出行突感不适  轨交站人员及时救助 广告 焊枪建城市  绣针担责任
第8版:社会新闻 2020-12-03

焊枪建城市 绣针担责任

54岁电焊工7年绣出巨幅《清明上河图》

张兴发正在绣十字绣 本版摄影 任超

全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局部

安静少语,眉目温和。微微垂首,一方绣布在手间不停翻飞,穿针走线间,一幅娟丽的十字绣渐渐成形。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在描绘某位绣娘的心灵手巧。其实,这是一位在上海建筑工地上做普通电焊工的大老爷们绣十字绣的画面。令人称道的是,上班之余,今年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用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有1643个人物,全长22米、宽0.8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成为名副其实的巧手“绣郎”。

“一个月前刚刚完成了新作《四季平安图》,下一部作品正在考虑中。”昨天晚上,张兴发告诉记者,绣了10年的十字绣,现在越来越喜欢这门技艺了。

车祸致残开拓新技能

在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上海奉贤中电建项目门前广场上,7名建筑工人合力展开了这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中,不论是树林稻田,石桥船只,还是亭台楼阁,都被张兴发一针针绣了出来。对于这位头戴安全帽、手握电焊枪的电焊工汉子来说,《清明上河图》的诞生,是他人生中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幅作品,老张获得了周边人的认可和称赞。

然而,张兴发的十字绣之路走得颇为坎坷。1997年,一场突发车祸,导致张兴发的腿受伤,最后评定为二级残疾。虽然对生活影响不大,但行动却不如以前利索了。一段时间后走出伤残阴霾的张兴发开始接触电焊。如今,他已是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上海奉贤中电建项目的一名焊工。

最开始在工地上做外架焊接时,面对同样的任务,由于腿脚不方便,上下楼爬梯比较慢,他的作业速度总是要比其他工友迟缓。为了不耽误进度,张兴发会比其他工友早起一个小时,提前来到工地干活。随着工作技巧的逐渐掌握,他的焊接速度提了上来,张兴发的生活,也随着这四射的焊花,一点点亮堂起来。

张兴发的妻子手部残疾,还有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家庭负担比较重,为了多赚点钱养家,他决定在工余时间,再“开拓”一门技能。2010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开始接触刺绣并慢慢地喜欢上了。

焊工刺绣两样都在行

从商家那里买来绣材,张兴发仔细阅读奉送的刺绣技能学习读本,没几天,他就会绣简单的图案了。但周边有人“泼冷水”:一个大老爷们非要干女人干的活儿,没意思。但倔强的张兴发觉得,凭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没什么可笑的。

早上天蒙蒙亮,张兴发抓着焊枪,就一头扎进施工现场进行外架焊接,下班后则拾起一方绣布,开始刺绣。因为白天工作累,常常绣着绣着,就打起了瞌睡,他用风油精涂抹一下脑门,振作精神,就熬到了深更半夜……有时候不知不觉靠在沙发或床上睡着了。

《家和万事兴》《八骏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十字绣作品,在老张那粗糙的巧手下问世,质量也不断提高,《红楼金陵十二钗》等作品被人相中,先后有5幅作品销售成交,有一幅卖到了几万元,十字绣逐渐成了他家的经济来源之一。回忆起第一次接到有购买他作品意向的顾客电话时,张兴发说,“当时都快要激动地跳起来,挂掉电话,就高兴地喊了出来。”

每当工友们问到他是怎么做到焊接、刺绣“两不误,都在行”的,张兴发笑着说,“焊接和刺绣是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需要有一颗平静心。沉住气、不放弃,就可以锻炼出一颗平静心,人生就是这样的嘛”。

耗时7年成全新绣郎

为了变成一名具有良好功底的“绣郎”,张兴发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他的目光锁定在了中华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上。张兴发下定决心,要把《清明上河图》绣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邻居的质疑,都在张兴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的穿针走线中逐渐消散。绣布上也渐渐呈现出这幅旷世奇作的风采,从草木到人物,从河流到街道,无处不细致讲究。

1643个人物,208个动物,全长22米,2017年,张兴发耗费7年工余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壮观的《清明上河图》刺绣版。

如今,张兴发白天仍然顶着安全帽,用手中的焊枪,为上海的城市建设作贡献;晚上他则戴上老花镜、拿起绣花针,用十字绣绣作品,为家庭的幸福承担责任。焊枪与绣花针,两种看似无关的工具,却融入了一位父亲的平凡生活。

张兴发女儿说,爸爸就是撑起整个家庭的“英雄”,不管有怎样的不尽如人意,也绝不认怂、永不服输,过好每一天。本报记者 江跃中通讯员 任超 吴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