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铭与莫扎特擅长写优美悠长的旋律相比,贝多芬比较接近海顿,旋律简洁,他的本领在于能将简朴的音乐元素展开,变为广阔的音响世界。贝多芬常用只有两个音构成的“音程”来展示乐思。创作于迷恋着情人特雷莎的时光,被罗曼·罗兰称为“保存了他一生中最明朗日子的香味”的第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如夜曲般抒情旋律的背景上,乐队加进张扬其坚毅激奋性格的四度上行音程。简单的三和弦也常被他做为主题,转位变异驰骋于整个乐章。第三交响曲中的英雄主题,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末乐章就是两个典型的样板。
最为巧妙的是简单的音列或音阶在主题上的运用。第一交响曲终曲乐章,贝多芬先抛下由低到高顺序的三个音,然后第四、五、六、七音逐个加进,当形成完整的八度时,带着这个音阶乐句的主题轰然而至,随后风趣幽默,洋洋得意地跑遍整个回旋曲乐章。
说到“变”,不得不提他的变奏曲。
最近两个月,中国乐坛各路小提琴名家竞相表演他的第九(克鲁采)奏鸣曲,其中的第2乐章就是令人着迷的变奏曲。几个变奏段里小提琴和钢琴亲切风趣、眉来眼去地对话着,拨音、颤音、急促音、断续音竞相呼应,情趣妙生。
贝多芬最伟大的独立的变奏曲当推《迪亚贝里变奏曲》,此曲几乎可与巴赫的《哥德堡》齐名。他将出版商迪亚贝里平庸的圆舞曲主题,在钢琴上用断奏、模进、卡农、大跳等多种手法,作了33个变奏,变幻出华丽、轻妙、沉稳、庄严等多彩姿态,甚至将莫扎特的《唐璜》中的旋律也改头换面“混搭”进去,堪称化平庸为神奇的典范。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的特点是无标题的纯音乐,乐曲主要表现的是不含具体内涵,纯粹的音乐美。贝多芬作了伟大的变革,将人文和哲理精神赋予音乐的表现之中。从而引领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过渡。不少被带上标题的乐曲都在表现人间的悲欢和命运。C小调的悲壮(《命运》、《悲怆》),降E大调的阳刚(《皇帝》、《英雄》),F大调的悠闲(《田园》)。
到了晚年,贝多芬从“英雄”中超脱出来,进入哲学家康德所说的“头顶上有璀璨星空,内心里有道德法庭”哲思境界。其钢琴奏鸣曲的最后声音——第32的第二乐章,朴素宁静,主题原型加七个变奏,将思绪从仰望星空,反思人生,逐渐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