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孙辈,“带”还是“不带”(下)
第21版:金色池塘 2021-01-15

孙辈,“带”还是“不带”(下)

编者按:

孙辈,带还是不带?在现实生活中,莎士比亚式的提问不一定行得通,要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采取了“搭把手”——既不大包大揽,也不当甩手掌柜。本期发表的几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谈了带娃过程观念的碰撞给人们的思考。人们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里弄都有托儿所,解决了妈妈们的后顾之忧。

“三国四方”会议

心清

今天,隔壁邻居老林家一早就热闹得不得了,昨天我听老林说过,他们家今天要开“三国四方”会议。

老林就一个儿子,老两口加儿子一家再加上亲家母,一共六个人,怎会弄出个“三国四方”来呢?老林说这要追溯到七年前。那年,小林结婚刚三个月,不料亲家公心脏病突发走了,亲家母受不了打击终日以泪洗面。为让孤单的母亲早日走出阴影,媳妇小芸与小林商量后提前要了孩子。

孙子森森出生了,老林夫妻俩高兴得不得了,亲家母更是一扫满脸乌云。媳妇在娘家坐月子,产假结束时,老林认为亲家母已经忙了几个月,该让她歇歇了。小林知道爸妈看到别人家老人含饴弄孙,早就心痒痒了,与小芸再三商量后决定,每个礼拜外婆带四天,阿爷阿娘带三天,三位老人虽然各有想法,最终也都同意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过了这个夏天森森就要上小学了,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小林小芸打算不再让老人带森森了。当小林婉转地跟老林说出这个想法时,老林是一百个不乐意,搬出种种理由否定。就在这时,一直在旁边玩耍的森森开口了:“你们大人真是,你们讨论我的事情,为什么不问问我呀?你们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这一下还真把老林小林给问住了。对呀,森森马上就是小学生了,是该听听他怎么想的了。于是老林与小林决定把亲家母请来,一起开个协商会,“邀请”森森一起参加,这就是被小林戏谑为“三国四方”会议的来历。

至于会议的最终结果如何,傍晚时分看到他们其乐融融地一起出去吃晚饭,我想一定是皆大欢喜的啦。

面对孩子的愁与乐

曹慧中

两年前,张老伯和王阿姨的女儿生了个儿子,因亲家无法帮助带孩子,女儿辞职带了一年多。但总不能一直让女婿一个人养三口之家吧!张老伯和王阿姨都已年过六十,身体不是太好,王阿姨还是决定让女儿上班,自己每周日晚上去女儿家带孩子,周五晚上再回自己家,做五歇二。

王阿姨每天给两岁多的外孙喂奶换尿布洗澡哄吃哄睡,还要按女儿女婿的育婴要求调教孩子,神经高度紧张,整日疲惫不堪,女儿女婿还觉得王阿姨不会带孩子。女儿因新单位一下子不适应,整日怏怏不乐。

王阿姨在女儿家带孩子,每次回来,张老伯总是抱怨自己成了独居老人,还说哪天发个心梗脑梗的死了都没人知道。王阿姨颇感委屈。

如今,很多家庭的孩子都由老人来带,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代老人大都文化水平较低,而年轻一代对下一代寄予过高的希望,孩子又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两岁多就会刷手机玩Pad。这样,两代三观完全不同的人和不同于以往的一代孩子的相互碰撞就无法避免了。有的老人是自愿带孩子,以为天伦之乐,有的老人是无奈地带小孩,身心俱疲。我想,老年人应根据自己年龄身体文化等具体情况来考虑是否要带孩子,而我们的社会,能否培育一些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或以社区为片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募一些有资质的专业人员,集中解决三岁以下尚不能进幼儿园、有需求的家庭孩子白天领养的难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

多企业都有这样的组织,既可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也给老年人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

年味依旧

伦丰和

去年春节,悉尼的两个外孙女首次来上海过年。没想到,刚脱离了澳大利亚夏季山火困扰,却又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侵袭,只能宅在家中,不能游玩,不能会友。大人不习惯,但能承受,孩子怎受得了?10岁的琪琪哭了,懂事的姐姐,只是一声不吭地望着窗外发呆,似乎想回悉尼。

我理解姐妹俩的心情,更要排遣她们的纠结。春节大礼包:赠予她们一颗“中国心”。

大年夜,我拿出书法家张天民为我私人定制的对联“满室鼎彝罗秦汉,一堂图画灿烟霞”,姐姐捧着上联,妹妹托着下联,她们笑得灿烂如花,叫妈妈抓拍,说是发给悉尼的同学看;接着又叫妈妈拍摄在大门口贴对联的小视频。一个金灿灿的“福”字怎么贴?外婆说正贴,妹妹则说倒贴,她的依据是,国内影视剧常常是这样的,意思是福来到,外公对吗?“对!你们可要记住。”外婆又拿出鼠年生肖卡通的贴纸,姐妹俩一人一张,先撕去贴膜,然后仔仔细细贴在阳台的玻璃门上。最后妹妹兴奋地在有“福”字门前,做了一个高难度直立劈叉,高举V指,定格留影。家里欢声笑语,姐妹俩更是喜不自胜地说:“哇塞,中国的春节真有意思。”

浓浓的年味一扫疫情的阴霾,她们乐活着:看电视,学讲上海话;读读《新民晚报》,既了解上海又学习中文;学家务:拣菜、洗菜、做蛋饺、炸春卷……

姐姐几次去药店为我们买口罩,教我们如何正确戴口罩。有一次我出门忘带口罩,小外孙女立马追到楼下,并帮着我戴上。

如今,她们惦记上海,常来视频说:“悉尼也有疫情,但有上海的经验,阿拉老来赛格。明年再到上海过年!”

暗战

鹤望兰

说起婆媳之间带娃的不同观念,我的老友兰樱向我讲述了一件上世纪80年代的往事:

兰樱30多岁才结婚生子,她停职在家专门看护婴儿,引起了婆婆的不满:自己养大了五个孩子,可算得经验十足,儿媳妇带娃却事事都不让她过问,分明是在嫌弃婆婆,于是跟儿子一通抱怨后,儿子耐心相劝,婆婆还是悻悻然。

一天,小婴儿有些哭闹,婆婆看兰樱在厨房冲奶粉,就偷偷在孩子床头竖起一把每天扫地的旧扫帚,兰樱发现后不声不响拿出去,不料在夜晚的婴儿床边,婆婆尊称的“扫帚公公”又出现了,兰樱恨恨地把它丢出去!真没想到,一把扫帚竟然成了婆媳之间“暗战”的武器!

一次,兰樱去探望住院的父亲,婆婆按她的老习惯看护孩子。

深夜加班回来的丈夫与兰樱在楼道里碰面,两人进屋后发现孩子有热度,兰樱一着急,碰倒了那把又竖在婴儿床头的旧扫帚,她忍不住发火了:“那不脏吗?”丈夫连忙朝兰樱做个“嘘”的手势,拿出一把崭新的扫帚竖在床边,小两口悄无声息开了门,抱起孩子直奔医院……

婆婆清晨起来,见宝贝孙子呼吸平稳睡得正香,摸摸孩子额头体温也正常了,转眼看到床边的“扫帚公公”还在坚守岗位,正感宽慰,小两口来到她身边,儿子说:“妈,咱家以前子女多这个病那个痛的,爸爸怕你着急,用‘扫帚公公’会保佑孩子来安慰你,那不管用的。医生说了,孩子幸好及时就医,不然会有大危险!”惊出一身冷汗的婆婆十分后怕,连连说道:“我是老脑筋了,以后都听你们的。”兰樱叫了一声妈:“孩子生病,我们都听医生的。”

这场“暗战”,现代医学完胜。

国外带娃记

陈欣

我女儿在美国,女婿是老外,如今大外孙六岁,小外孙两岁半。伴随着外孙们的成长,我这个外婆也见识了异国的育儿经。

记得大宝五个多月时,每天晚上要大人抱着哄他睡,然后被小心翼翼地放到小床上;有时刚放下他就醒了,于是再抱起来,继续哄。半夜他要哭闹,得给他喂奶,我和女儿每天都筋疲力尽。女儿咨询了专业医师,说该训练他自己入睡了,且这样大的婴儿晚上可以不用喂奶,睡眠比吃奶更重要。到了睡觉的时间,就把他放到小床上,告诉他,该睡觉了,然后离开。第一天,大宝大喊大叫,整整哭了二十分钟,嗓子也哭哑了。我很心疼,要去抱他,女儿说:“不能进去,否则他下次还会不停地哭,知道哭也没用,他下次就不哭了。”果然,第二天哭了五分钟,第三天,他自己玩一会儿就睡了。半夜他醒了也自己入睡,不用喂奶了。

一次,大宝与父母玩跳棋游戏时,他赢了,眉开眼笑;眼看自己要输了,他就耍赖,多跳几步,否则就哭。我对女儿说:“你们是大人,要让着点孩子,反正是玩嘛。”女儿说:“他必须要学会遵守规则,否则以后怎么立足社会啊?”之后,大宝要玩跳棋时,女儿说:“有个小孩不遵守规则,我不愿意跟他玩。”他又去求爸爸,爸爸说:“我不同耍赖的孩子玩。”他站在那里呆了一会儿,嘟囔着小嘴说:“我不再耍赖了。”

国内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我的女儿女婿却在让孩子尽情地玩……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