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楣
寒风吹来,一阵又一阵,树叶落了,一片又一片。蓝天通透了,云儿白净了。
那些被称为法国梧桐的悬铃木,夏天浓荫如伞,只见树不见建筑,空气染绿了白衣素裙。如今,风吹落叶,将密不透风变成疏朗有致。一根根朝天伸展的树枝,成为不可多得的线条,顶着残存于枝头的寥寥几片色彩斑斓的树叶,衬托着背后别墅尖尖的屋顶。阳光将行道树的影子,覆在路面上,勾勒在围墙上。若是拍照,无论站定还是行走,路和墙都是最好的背景。
马路的交会口站立着武康大楼,之前称为诺曼底公寓。在明净的蓝天下,武康大楼越发像是一座建筑师邬达克的纪念碑。
有人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不是永远在回答,而是永远在提问,谁住在这里?他将怎样生活?相信邬达克这样问过自己之后,才设计了这一栋大楼。不过邬达克仅仅能够想到第一批住客会是谁,并不知道将近一个世纪后,谁住在这里,更不知道谁会走过这里。
看过外滩,人们知道,那些公司建筑,砌墙的石头,门口的铜狮子,都会说话。走进上海残存的几条弄堂,石库门的煤球炉子青烟虽然已经飘散,一个亭子间,一个过街楼就可以提醒烟火气的遗存。武康路的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里提供了丰富的欧洲古典建筑的外部空间,然而过往和今天的生活,一般都被封锁在大门和围墙之内。
不过游客或者拍照人并不在乎,他们依旧兴致勃勃。偶然听到路人的声音,他们不忘为何过来:“哇,老妈,在村里我就和你说,上海有一栋军舰那样的老房子,看看,军舰冲着你开过来了……”又在想着回去如何回忆:“哎呀呀,竖着瞅不像根烟囱?横着瞅是一面满是窗户的墙。哈哈,拍个照片回去得瑟得瑟吧……”
他们照相,永远将自己确定为不变的主角,建筑仅是他们情调的暗示。他们知道自己仅仅是匆匆过客,并不想懂得建筑。
武康路是一个适合散步的景点。在这里徜徉的多是女性,最多的是正值美丽年华的女孩。在这里最受欢迎的是冰淇淋并不令人意外。冰淇淋特意做成各种颜色,装饰有圣诞老人的小帽,驯鹿的角。那些女孩,或者女郎举着一个或者两个冰淇淋,捡起一片本地行道树落叶,对着相机,一次又一次地拍着大头照,然后小心翼翼用舌尖照顾一下正在融化的冰淇淋球。
在这里进行街头创作的是婚纱摄影师,他们借助武康路为一个外景,拍摄一段虚构的爱情故事。
新娘穿着薄薄的婚纱,新郎穿着礼服。本该在婚礼现场接吻,拥抱和握手之类,在这里一一沦入婚纱照情节的套路。举着高级相机,大声吆喝着的摄影师把这里当成了婚礼排演场,把自己当成了司仪。在这个寒风飒飒的季节,穿着露肩薄纱的新娘小嘴在哆嗦,新郎在跺脚取暖。
我很佩服一位女摄影师,她知道她的主角过来拍照是为了把蜜月提前,做一些可以公布给父母朋友的爱情游戏。她穿着天蓝的冲锋衣,也不忘记让两位主角套上粗绒棒针衫,宽大并且保暖。袖口不收紧,本白的底色,还有黑色和棕色的花纹,自然是当下的流行。她给他们一辆天蓝色的自行车,在武康路今天的阳光下,让他们自己选择如何拍照吧。女孩子立马年轻了五岁,回到初恋萌生时的娇羞,勾起脚来撒娇,现出种种俏皮的神态。男孩扶着自行车龙头,女孩坐在车上,含笑低头。
某个冷雨潇潇的下午,这里没有人拍婚纱照,不免有一些遗憾,如果新郎和新娘各有一把硕大的伞呢……
导游出现了,他们是满腹经纶的语言工作者。武康路最好的导游需要建筑学的知识,有装饰的窗户,外墙上泥瓦匠的随意处理,都可以说上半天。一位中年导游指着武康路上一个临街的阳台,说,当年,朱丽叶就伏在这样的阳台上,罗密欧站在下面,倾诉衷肠。旅游者便都笑了,没有人出来和导游辩论。自然有人读过莎士比亚,剧作家是英国人,故事发生在意大利,而面前铭牌上明明写着,这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何况此处的阳台外面是弧形的,意大利某处的“朱丽叶故居”,阳台是方形的。导游心知肚明,故做补注,这里难道不该有一些浪漫的故事吗?
有一个地方,导游会放弃浪漫立场,作一篇非虚构文学的讲演。他走到巴金故居门口,立马变得严肃。故居那时在修缮,门关着,他的导游词便越发重要。
建筑完工于1923年,要比武康大楼早一年。他说到巴金早年作品《家》《春》《秋》在上海出版,很多年轻人读了,从封建家庭出走。三十年代的建筑和文学,便一一展现在游客面前。他还不忘说,在电影《家》中饰演觉新的孙道临,曾经就住在附近。
巴老五十年代始居住于此,在此写下了皇皇巨著《随想录》。他说巴金那时候已经是一个老人,因病,手都不会动了,写东西很困难,钢笔架到右手上,手放在纸上却动不了,急着要用左手去推右手,文章是一个字一个字“推”出来的……我知道他的介绍来自何处,他在读书时莫非是一位“文学青年”?
在一旁“蹭听”的人越来越多,导游俨然成为中心人物。然后一大群人,站着或者蹲着,在巴金故居门前留下了集体照。还不罢休,一个接着一个,在有巴金名字的铜牌前,单独和故居合影。
我那时正站在对面一家小咖啡馆的窗前,想要买一杯咖啡。
女店主看着听导游演说的人群,说了一段和咖啡无关的话:
“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巴金先生的书,感到许多温暖。没有想到,今生竟然会有缘和巴金故居做邻居。”
又是一个当年的“文学青年”,在武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