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评定职称时,谢晋为他写的评语
牛犇(中)、达式常(左)、佟瑞欣(右)三人在上影演员剧团的录音棚前合影
昨天,87岁的牛犇捧着一幅自己写好的“福”字回到了武康路395号,笃悠悠地爬上四楼,阁楼改造成的专业录音棚门口正亮着“录音中”的黄灯;82岁的达式常也带着红底金字的春联而来——“人世笑迎盛世春,牛年喜奏丰年乐”;剧团团长佟瑞欣则忙着贴春联,摆绿竹,“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跟晚报合作音频节目‘申声传情’,很多老同志都拿着手机读的,吃力,也不专业,我想着一定要给剧团弄好这个录音棚。”
“祝贺我们上影演员剧团的录音棚,开棚大吉。”简单布置好,他们三个把脖子里的红围巾取下,“黏”在一起,又笑哈哈地分开,完成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剪彩仪式。
只拍正剧
“跟你,也跟晚报读者汇报一下,我去年一年,又拍了11个戏。”牛犇很自豪地罗列出2020年他所参演的影视作品,“从1月3日到贵州黔西南册亨县陂鼐古寨参拍电影《我爸是警察》开始算起,到12月12日在重庆沙土湾区王久影视基地拍完《大考2020》,我这一年的考卷也算是交上了。”
牛犇拍戏不少,但他也很挑剔。他说,2020年接戏有几条原则:第一,是去没有疫情的地方“开工”,从我做起,不给防疫工作添麻烦,“我自己也是老年人,87岁了,我们不给国家添麻烦,就是给大家帮忙。”第二,是要积极、向上、正能量,“你看着这些剧名,《梦想森林》《闪亮的军号》《矢志不渝》《村长打工》《不负人民》《井冈山儿女》《生命的感叹号》……不管角色大小也不管别人给多少钱,首先角色要‘正’,故事表达的主题也要‘正’,否则我不去。”第三,他还想多学习,“有些老演员九十多了,地方上的,很爱表演,也感动我。”牛犇透露,去年8月拍摄《约定来份鸭血不加汤》,他辗转三个地方,有点累,但很有收获,“跟李雪健对戏,他年纪比我小,但身体没我好,开过刀,他的声音卡在喉咙里,我几乎听不清,于是要把他的台词也一起背下来,然后看着口型猜,但跟他对戏,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我收获特别大。”牛犇说,李雪健和其他很多对手戏演员的刻苦,让他觉得,表演上的进取和钻研,是没有尽头的,“我也不知道还能干多久,但拍一天,我就好好琢磨一天。”
新年开忙
“两个礼拜前,我去上海中心,《大城大楼》剧组帮了半天忙。”在牛犇自己保留的1月12日当天的拍摄通告单上,荧光笔涂抹出到场时间和角色外,他还特别写了几个字“与上影剧团客串”。因为,那天跟他一起拍戏的是佟瑞欣,还有老同事马冠英、严永瑄;因为青春励志电影《大城大楼》是上影集团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倾力打造的,“这部电影其实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为舞台,讲述一对青梅竹马的‘90后’,在浦东如火如荼的开发浪潮中,用自己的方式挥洒青春热血、践行梦想、创造奇迹的故事。我也快是‘90后’了,就两场戏,去帮帮忙。”
说了两遍“帮忙”,但哪怕客串,哪怕角色很小,但牛犇的创作态度不改。那天牛犇要拍一场老党员捐款的戏,提前一晚他就对角色做好了设计,特地找出了一个旧旧的布袋子,包好了两万块钱,里面还准备上了零钱和硬币,“这是老先生从银行里取出来的,得有整有零,零钱是利息。”拍摄时候,牛犇给自己加了一点戏,他有意让硬币掉在了地上,又加了一句台词“整的捐了,利息要收着”,用细节,一下子让老党员的形象生动起来。这样的态度,也感染着整个《大城大楼》剧组。全组上下,上影上下,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只为打造一部优秀的作品,传递热血向上的时代之音。
搭档张爸
“最近不是很忙,快要过年了,多跟家人聚聚。”讲起家人,眼前这个87岁的老人特别温柔,“老伴儿前几年走了。家里重新装修好,她都没来得及住进去,就走了,我也不愿意回家,看了伤心。这些年,就都住在养老院,好在地方还挺宽敞的,两个儿子、孙子、孙女,只要我不出门拍戏,他们每个周末都会来养老院跟我一起吃饭。也就一起看电视,聊闲天,跟所有普通家庭都是一样的。”不过因为防疫收紧,牛犇所住的养老院这星期不方便陌生人探视,于是他昨天把一些要紧的工作先挪来了剧团会议室。比如,跟春节“大团拜”的导演组对稿子,“我本来要去贵州拍个戏,一个抗疫题材的,但是这不是上海防疫又收紧了嘛,我要自觉,先不去了。就留下来好好准备朗诵诗。”老爷子笑得有点点狡猾,其实他特别重视年前的这次朗诵,“他们跟我说要跟张文宏、郁非一起朗诵,你知道她吗,就是那个第一食品南京东路店的柜长,一站28年,全国劳模。我是代表老年文艺工作者,我要去说说心里话的。”
离正式演出,哪怕离彩排都还有些日子,导演组分配给牛犇的台词也不多,但他对着打印好的朗诵词,已经一字一句地认真练习上了,“我是演员牛犇。我是共产党员,党龄三年。”顿了顿,他继续朗诵道,“在银幕上,我常演小人物,但是在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共产党员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