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笙在片场
◆《大江大河》里的卖报赵老头
◆《琅琊榜》里的砍柴大爷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的卖茶老板
也许,你从来没有注意过,《大江大河》里的卖报赵老头,《琅琊榜》里的砍柴大爷,《父母爱情》里照相馆的员工,还有《鬼吹灯》里的卖茶老板,《欢乐颂》里买早餐的路人、《闯关东》中的客栈老板……这些如少林扫地僧一般深藏不露的角色都是孔笙客串的,而他也是这些经典国剧的导演,豆瓣评分超过9.0全是孔笙导的,今年他更让《山海情》这样的扶贫剧破圈成了剧王。高手的可怕之处,不是他会一万种招数,而是哪怕只有三招,重复一万遍,便胜却人间无数。
1
抠细节
说孔笙是名“扫地僧”,和他的经历有关。孔笙不算是科班出身的导演,与《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颇为相似。1978年的孔笙也和宋运辉一样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届高考,但是宋运辉考上了,他却遗憾地落榜。进入影视圈之后,孔笙一步步从场务干起,1991年开始做摄影,1996年开始做导演。三餐四季,在片场的历练,让孔笙厚积薄发,最终成就了一部部经典。
提起孔笙的作品,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从《茶马古道》《前门楼子九丈九》《闯关东》直到《温州一家人》《生死线》《大江大河》《山海情》……孔笙被观众称为“拍遍了中国最近的一百年。”难能可贵的是,各种题材,孔笙出品,必属精品。
既然是做精品,孔笙对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就拿《山海情》来说,闫妮扮演的杨县长坐的椅子靠背上有很明显的磨损,教育局干部的椅子磨损程度比闫妮的更大,可以看出当地的贫困,基层干部的节俭。还有马得宝写给麦苗的信里的错别字,也证明他文化水平不高;李家太爷喝毒药,大家送他去医院时,坐的拖拉机很有年代感……
这些并不是孔笙的凭空想象,孔笙在深入生活调研过程中,曾查阅到一本拍摄于2000年的相册,相册中西海固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十分震撼,这些真实的场景也是他创作的基石。孔笙对作品的态度,和宋运辉的一句话是一致的:“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
2
亲手做
即便如今,在他的片场,你也见不到一个颐指气使的“知名导演”,用《大江大河》雷东宝的扮演者杨烁的话说,“他要是不坐在监视器那,根本看不出他是导演。”的确,金鹰节曾放出他工作时的画面,时而担任摄影,时而担任手替,时而化身道具组组长、美术组组长、化妆组组长,还给王凯弄造型,还为剧组搬砖……演员童瑶说,“他什么工种都想去尝试。”刘琳也说,“他还经常跟场务抢活。”
在拍《大江大河》时,童瑶有一个从坡上滚下来的桥段,孔笙亲自试戏,确认没有危险后,才让童瑶去演。王劲松回忆拍摄《北平无战事》时,有场雨戏,他要演到孔笙喊“停”,最后他没有听到“停”,而是等来了孔笙为他撑起的伞。所以今年,无论是黄轩还是闫妮,每每提起参加《山海情》的拍摄,总是忍不住大赞和孔笙的合作,姚晨、白宇、郭京飞等人也都在《山海情》收官时候,特意发文感谢孔笙。
在片场,各个岗位孔笙都要参与,理解其中甘苦,才能携手前进。所以,才会有那些他客串的角色,以致王凯与童瑶还私下为孔笙弄了个金鸡奖“最佳客串奖”。
3
重态度
拍《大江大河》那年,孔笙曾说过,“最重要的是态度。做一件事情得认真,得让大家伙都有一种‘我们要拍大戏了’的感觉!”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据说,孔笙有三不拍和三拍:一不拍价值观不正的作品;二不拍格调低下的作品;三不拍雷剧、脑残剧、玛丽苏剧。拍能传递人性温暖、正向价值的;拍有一定文化感和情怀的;拍有真情实感的。
选演员,孔笙也是更看重态度,这样的态度,在前些年大家只看长相和流量“风潮”中坚持下来并不容易。而且他坚持演员总片酬不能超过总投资的50%,他说,“钱都给演员了,制作就会粗糙。我宁愿请不知名的演员,也要把大部分钱花在制作上。”拍《北平无战事》时,主演的衣服花了很多钱,演员都降低了自己片酬,最后出来的结果大家感觉非常棒,也让演员都觉得非常值得。
该花钱的时候,孔笙也不含糊,拍《大江大河》,他造了一个小雷村;拍《父母爱情》,他花了几个月造了一个海岛小渔村;拍《山海情》,他又“造”了一个村,从地窝子到土坯房、砖房都是一点点搭建的……
未来,孔笙一定还会继续“造”下去,营造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