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申南
春节是我国老百姓生活中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并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至于春节的命名,是近代的事情。在古代,春节指立春。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始于1913年,而提出这项建议者是朱启钤先生。当时他任内务总长,曾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之后,正月初一为“春节”并放假就沿袭了下来。
春节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年夜饭成为我国百姓庆贺春节的风俗习惯。而孩子们更是喜欢过春节,那是因为能穿新衣、戴新帽,又有糖果零食可吃。
岁月是一条流淌的河,生活就像河里的水,有时丰盈,有时枯竭,我们留不下每一个匆匆而过的“春节”,但我们都会对岁月的沧桑留下许多共同的记忆。那些曾经“吃香”的票证就是许多人难忘的记忆。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例如食品就是按户分发票证的。那时老百姓常盼过年,因为平时市场上供应的副食品较少,只有到春节时政府才会增加副食品供应的品种和数量,让老百姓过上一个开心年。
我喜欢收藏过去年代的那些生活票证,其中就包括各地发放的春节票证,如:“春节肉票”“春节鱼票”“春节油票”“春节家禽票”,它们之中有许多甜酸苦辣的故事。许多集邮爱好者都知道有小全张邮票,而在春节票证中也有小全张,有一种上海1962年春节年货联票,印有15枚小票证,每种票面只有手指头大小,可购17种食品;有家禽、蛋品、海味、龙头烤、海蜇、海带、干果、干菜、粉丝、味精、大水果、小水果、蜜饯、白酒、黄酒、啤酒、糖年糕。此票长17.5厘米,宽7.5厘米,供应日期1962年1月31日至2月10日,分别印有票证适用的区县名称,又印有大户和小户,大户(5人以上)为红字,小户(4人以下)为绿字,大小户的区别是供应量不同,据回忆,其中凭“家禽”票可购买一只冰冻的鸡或鹅,大户可购买的重量略大;蛋品:(冰蛋)大户二斤,小户一斤;海味、龙头烤:一小包;海蜇:半斤;海带:一小卷;干果:一斤红枣或一斤胡桃;干菜:金针、黑木耳二两;粉丝、味精:粉丝一斤、味精一小包;小水果:梨或苹果二斤;蜜饯:蜜枣半斤;白酒:一斤;黄酒:一斤;啤酒:少量;糖年糕:大户二斤,小户一斤。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人春节的菜单。时至今日,要收集当年的春节联票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票证都已被人们使用掉了,我在多个收藏品市场寻寻觅觅20多年,只采集到黄浦区、徐汇区、普陀区、虹口区、闸北区、闵行区和宝山县的票证,想要收全大小户票证就更难了。
记得当年拿到春节票子一家人都很高兴,由于商品紧缺,要提早去商店排队,否则有些商品就卖光了。当时过年的年味又浓又热闹,春节前一个月,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平时计划食品省下来的鱼肉做成鱼干和酱肉。春节前的一星期,许多人家忙着磨糯米粉和芝麻粉,准备春节包汤团。有些人家从农村亲戚家带来瓜子、长生果,在煤球炉上炒熟。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物质丰富了,市场一片繁荣,集市上的农副产品琳琅满目,超市里各种半成品套菜、小包装食品、熟食菜应有尽有,人们做饭做菜变得省时省力。丰衣足食的今天,再看这些“春节票证”令人感慨,昔日的“春节票证”成了历史的见证物和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