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过年的味道(中国画) “自诚明” 梵皇渡路618号大院记趣 “混菜钵”慰劳志愿者 泉可汲、田可耕、市可易 新疗梅说
第10版:夜光杯 2021-02-18

“自诚明”

白子超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此至全书结束,十余章文字皆子思所撰。朱熹说《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就是说《中庸》一书讲的是孔门在传授获取学习之心得体会的途径和方法。子思认为,其主旨、核心是中庸,而要达到则必以“诚”。因此,子思大谈特谈“诚”。之前,无人这样深究“诚”之意。

“诚”,古人注曰“信也”“纯也,无伪也,真实也”“真实无妄之谓”,云云。今人则说诚信、诚实、真诚、真心实意、不假不虚,等等。诚的第一层含义是表述人的基本德性和心理状态,属于道德概念;第二层含义是表述天的客观样貌和运作规律,属于哲学概念。

“明”,《康熙字典》的解释遍引古籍,相当繁杂。而与本文意思相关者有以下几条:“大明晓乎万物终始”“视远惟明……谓监察是非也”“视曰明……必清审”“明明,察也”“明者,辩说是非也”“知微之谓明”“昭也,通也”。现代汉语通常只简单译作明白、懂得。事实上,明可细分:懂——对一物一事一人都有清楚认知,能够辨别好坏优劣、是非对错,不迷不惑,这是明的基点;通——将各种问题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知道人生、社会、世界的丰富和复杂,明白其中相通的道理,这是明的广度;透——透过现象找到症结,抓住本质,有终极的判断与见解,这是明的深度。

诚、明都是针对人的心理状态而言,即心诚、心明。而且,二者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善美。

“自诚明,谓之性”,由心诚而心明,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按孟子说法,人心也善,人性也诚。那么,即便不识字、不读书、不学习,也会对残疾人、受苦人表示同情,也会对不雅而难言的人与事表示羞耻,也会对长辈及品行优者、职位高者表示恭敬,也会对好人坏人、好事坏事辨别是非。这些都是心明的具体表现,出乎本性,自然而然。

“自明诚,谓之教”,由心明而心诚,这是人的教化结果。人自幼儿起即受家教,自少儿起又受师教,学到许多知识,明白许多道理,而后因知而行,依理而行,在更高的层次上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尽忠于尊长,取信于朋友,等等。此时之心诚,增加了心明之后的自觉。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心诚就会心明,心明就会心诚。按子思说法,二者无条件地相互为用。不过有学者认为,不能如此简单和绝对,翻译原文要加上限制词语,即心诚到一定程度才会心明,心明到一定程度才会心诚。不用进一步详细解说,稍微有一点辩证思想的人,多少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承认这个说法有道理。从古至今,诚而不明不在少数,明而不诚更是多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