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莫让老师“从鸡叫忙到鬼叫” 放学后,校园活动更精彩
第10版:上海新闻 2021-03-04
静心阅读 彩笔勾画 运动投篮 头脑风暴

放学后,校园活动更精彩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阅览室读课外读物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放学后,老师在指导学生回家作业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孩子们在参与课后篮球运动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首席记者 王蔚 陆梓华

小学生、初中生到底几点放学?家长下班晚,孩子没人接,怎么办?今春开学前夕,教育部提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新政”实施一周多来,孩子们每天下午的课余生活有哪些新变化?延长了课后服务,谁又来为教师减负?

按需多元发展个性

篮球场内,运动小将们上篮、投篮,一片热气腾腾;DI教室内,孩子们正为如何用A4纸、回形针、扭扭棒等搭一座桥展开头脑风暴;一间间教室灯火通明,在老师陪伴下,孩子们或是完成作业,或是静心阅读……15:30,原本是上海很多公办小学放学时间,但昨天下午,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记者却见到了一个依旧充满活力的校园。从本学期起,全校近1500名学生,97%参与了校内课后服务。校长虞怡玲介绍,学校按照“按需、多元、分时段”的原则推进这一工作,从开学第一周的情况来看,学生能静心做作业,效率较高。

在卢实小,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需要,校内安排课后时间。15:30-16:30主要为中高年级作业看护,以学生完成作业为主;15:30-17:15为创智导学课程,由16个线下课程、4个线上课程组成,鼓励学生体验探究,发展个性特长,目前已经吸引学生500人次。16:30-18:00为晚看护,开展个别学生的集中看护,解决晚下班家长的后顾之忧,切实填补课后的空窗期。

“玩美工坊”内,三(3)班女孩钱奕涵正和同学们一起,用彩笔勾勒“脑洞中的世界”。校图书馆“丽园书房”每天可供一个班级开展集体阅读,负责人周燕老师说,老师根据全班同学作业完成情况来定,名额靠“秒杀”。四(4)班教室内,班主任沈董美看见有的孩子遇到了难题,便俯下身轻声辅导几句。“我觉得在学校做作业更快,不容易被干扰。”男生佘霄瑜已经完成了作业,捧起了老师从图书馆借来的课外书。

五年级男孩王博承和二年级女孩王沁承是一对亲兄妹,课后分别在学校选择了STEM课程和芭蕾舞。兄妹俩的爸爸王龚是家委会主任,他和热心的家长们一起设计了一套放学接送系统——放学时间到了,每隔两分钟,每两个班一批,每班按照学号各排成两列纵队鱼贯而出,家长则可根据手机收到的提示信息,准时到达校门两侧、按照学号排列,等候孩子。

努力保障学生留校

多年来,上海市持续推出多项改革措施。2014年,上海市出台小学生放学后看护政策,要求看护服务覆盖所有公办小学,对象为家庭看护有困难的学生,一般至17:00。2019年,又出台了免费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将看护时间延长至18:00。2021年,“全面开展公办小学学生课后服务”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也被列为民心工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近日表示,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在时间安排上要与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的问题,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校完成好作业。要尽量指导学生的作业在学校内完成,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最近,静安区提出在“三段式”校内课后服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服务内容,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全力做到学校尽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第一时段是学习时刻,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对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开展爱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时段是自主时刻,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结合小学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和学校办学特色,开展阅读、游戏、艺术科普、体育活动、劳动技能、拓展训练等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第三时段是温馨时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伙伴互动、师生交流中“休闲交往,感受关爱”。

以生为本一校一策

按教育部的要求,开展课后服务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调整时段设置,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完善课后服务“一校一方案”。

闵行区花园学校制定了一张课后看护表,每天下午分三个时段放学,第一次是15:15,第二次是16:30,第三次是18:00。校长薛琼介绍,15:15放学后,学生可以不回家,由家长提出申请,自愿选择参加之后的校内活动,学校不做强行规定。在这个时段内,学校主要提供看护写作业服务,还会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或参加合作拼搭玩具的室内活动。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置了阅读区域和游戏区域,让已经完成作业的学生自由选择。如果家长确有困难,学校还会为16:30后继续留在学校的学生提供延迟服务,主要活动是继续看护写作业,组织阅读类、棋类等室内活动,开展运动类户外运动,另外还将根据疫情情况,结合学校游泳、版画等办学特色,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在集中放学时间点,学校将协同交警部门和家长志愿者管理好校门口的交通安全。在非集中放学时间,学校也会安排门卫以对讲机联系的方式及时通知看护教师,保证个别学生安全有序地被接送回家。”薛琼说。

在普陀区回民小学,记者看到的课后服务安排同样精彩纷呈。校长马琦说,每周一到周四15:30-16:30,同学们可以按兴趣参加各类特色活动,有艺术的,有体育的,也有拓展训练的。比如,学校已被命名为全国网球特色学校,请了专业教练教孩子打网球。每天下午还有陶艺、打击乐、京剧、创意画、棒球、跆拳道等活动。学校还有诸如思维训练、英语口语等活动,都是免费的。所有活动的设计均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应家长的现实困难与合理诉求,既满足了家长接孩子的时间需求,又能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课后服务。

经费师资亟需配套

此次教育部把课后服务作为开年的工作重点,目的是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提出“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这就改变了课后服务只是解决接孩子困难这一定位。鼓励、吸引全员参加的定位,出发点就是通过课后服务加强中小学生的作业管理,以及把课后服务建设为拓展学生素质的平台。这就意味着课后服务将有三方面重大转变,包括从解决部分家长接学生的困难,到吸引所有学生参加;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丰富的兴趣课拓展学生素质;从校内减负,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

综观目前我国各地开展课后服务的模式主要有四种:政府支持、学校组织模式,家长主导、学校配合模式,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组织模式,社区组织模式。课后服务不是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也不面向全体学生,在强调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开展课后服务工作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实际工作中,中小学教师负担不轻。有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每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值为54.5小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延长课后服务时间以及开设兴趣班,都需要教师参与管理、授课。课后服务的教师无非是学校在职教师或外聘教师(包括退休教师),都需要开支经费。如果经费不足,本校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属于义务劳动,或只给很低的象征性加班费,那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肯定不高,可能会拒绝参与课后服务或者敷衍教学。因此,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需高度重视师资保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