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着眼未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第4版:全国两会/焦点 2021-03-11
覆盖三大领域,应对三大挑战,代表委员建言支招——

着眼未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2020年上海科技节闭幕式上,SenseMARS数字人展示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时模仿真人的学习能力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杨洁

线上买菜、网上教学、云上就医、远程工作……一场疫情,让人们对“数字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大的依赖和更多的憧憬。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着眼当下、制胜未来。“数字化转型”,不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也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构筑新优势,应对新挑战?代表委员们有话要说。

数字化转型,政府治理应从三个层次入手发力

应用牵引

平台支撑

数字底座

“数字中国”建设必须应对的三大挑战

数字鸿沟

数字孤岛

数据安全

●发展数字经济

要有“灯塔工厂”勿忘“小微企业”

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

以上海为例,去年4月,上海发布“在线新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为经济率先复苏注入动力与活力。全年在线新经济逆势增长12%,涌现出拼多多、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等一批新生代互联网企业,成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一次生动实践。从全国来看,数字经济也为全年GDP实现2.3%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助力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制造模板,一般被称为“灯塔工厂”,目前全球共44家。“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升8%到13%的利润率,‘灯塔工厂’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运营指标平均提升30%以上。”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霞看来,我国的产业数字化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其中,人才队伍建设亟待推进。

“一支数字化团队往往包括项目经理、大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网络安全顾问、运营专家等,分别具有数字化项目经验,大数据建模经验、数据库开发经验、网络防御最佳实践经验、业务运营经验等。”王霞说,数字化人才队伍专业知识跨度大,人才素质复合程度要求高。

目前数字化人才已经成为紧缺资源。数字人才的培养跟不上需求的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分析,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450万人。“对于核心人才,还有‘跨界’要求,由于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等原因,很难找到既懂数字技术又懂生产运营专业的人才,导致数字化顶尖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为此,王霞建议,要从国家层面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增设数字化课程。国家应政策引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结合更紧密,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另外,应加大数字化解决方案社会服务支持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领军企业。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项,但整体来看,我国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比例仍然较低,截至目前仅约25%的中小微企业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调研发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着资金缺乏、数字化人才短缺、基础薄弱以及转型契合度不确定等诸多困难与挑战。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进度和程度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绝大部分都还没能享受到“数字红利”。

周桐宇建议,可尝试降低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从而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她认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数字技术经过多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如能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整套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智能金融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门槛和成本。

不少代表委员还提到了数字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认为,对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来说,5G网络、数据中心等就是基础设施。他建议,探索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进一步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数字时代的产业链应用生态。

●探索数字治理

丰富应用场景 简化使用模式

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屹立百年的历史建筑南京大楼有了一个1比1“活”的数字孪生——物理城市中所有的人物、事件、建筑、道路设施等,都成为数字世界的虚拟映像,在静态建模基础上叠加多维实时动态数据,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

“城有千万楼,楼是最小城”。“一栋楼”的探索与创新,只是城市数字化治理转型的一个缩影。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在线服务指数大幅提升到全球第9位,日常生活中,“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最多跑一次”逐渐成为现实。

数字化转型过程,政府治理应当如何发力?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认为,应该从“应用牵引、平台支撑、数字底座”三个层次入手,以“应用”驱动治理方式的创新和转变;通过技术赋能,搭建算力强大、算法精准的平台支撑各类应用场景;以数据归集、政务云建设搭好数字底座。

“目前,城市治理的数字化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教育、医疗、城市安全等方面。”邵志清认为,今后应当不断拓宽应用场景、加深应用程度,推动城市全面、整体转型。

“场景要多,入口要少。”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和治理能力,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便捷实用原则,精简门类层级,至少在省域范围内,逐步实现“一个入口、全服务畅达”,手机端、电脑端同步,线上、线下办理规范一致,大力提升平台使用友好度。

在具体的数字政府建设机制设计上,一方面设置应用场景建设的准入机制,一方面加强数据动态分析,聚焦高频事件,以技术创新和数据整合,最终实现职责权限、业务流程、标准规范的重塑、再造和变革,目的是解决基层反映强烈的顽症,而非小网搬到大网、业务简单累加、线上汇总呈现。

此外,为适应新时期社会治理模式需要,胡卫建议数字化应从单向度的“通办”“统管”转为多元、交互、协同的“共治”。可以组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居民代表等多主体的联席会议,参与场景开发、模块优化,在明确各方权责利的基础上,发挥社会治理多主体作用,规避数字政府建设风险,引导规范有序发展。

●安享数字生活

跨越“数字鸿沟”确保数据安全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了一条建议:出台手机等智能设备适老化标准。这条建议很快攀上微博热搜,引来网友纷纷点赞。

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着墨:“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对此深有感触。朱国萍来自基层,今年全国两会前,她集中走访了几个小区和社区医院,专门调研了老年人使用智能工具时遇到的问题。

比如,智能设备提升了挂号效率,但老年人使用起来还是有些犯难。眼睛看不清、手指会按错;虽然知道医生姓名,却迟迟不知“下一页”如何点击……“希望在智能化设备旁边保留一位工作人员,适时提供指导。”朱国萍说,“数字化、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应该更有温度,多一些人性化,这样老百姓才会真正有幸福感、获得感。”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是不少代表委员共同的期待。在大家看来,“数字鸿沟”“数字孤岛”“数据安全”,是“数字中国”建设必须应对的三大挑战。

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美好智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安全的新挑战,涉及到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指出,数字时代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要互联,大数据驱动业务,软件在重新定义世界。是软件就不可避免有漏洞,有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进行网络攻击。网络安全是数字化战略的“底座”,有了网络安全的保障,数字化战略才能发展得更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谈剑锋也有类似看法。连续多年提出有关人脸识别安全问题提案的他认为,人脸、指纹、DNA等个人生物特征数据都是关键数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一旦被窃取将无法追回、变更,更不可再生,将对个人隐私保护带来不可逆的风险。

为此,他建议设立国家“数据银行”,由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控,负责关键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确权等,最大限度地保障关键数据安全和国家安全。“区块链、联邦计算技术等,都可以帮助企业从‘数据银行’提取脱敏后的分级分类数据展开分析应用,同时不拥有关键数据的所有权,保障数据使用的安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