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郜阳
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统。面对病原菌的猛烈攻击,两道坚固的“防线”挺身而出。可两道“防线”是各人自扫门前“菌”还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此前科学家一直没有解开这个问号。
就在今天凌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85后”年轻研究员辛秀芳领衔的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两大类免疫通路PTI和ETI并非独立发挥功能,而是存在相互放大的协同作用,从而保障植物在应对病原菌的入侵时能够输出持久且强烈的免疫响应,这项研究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植物免疫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大战
在与病原菌长期“鏖战”中,植物进化出了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是PTI,植物能够通过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识别病原菌所携带的一些分子,如鞭毛蛋白。不过,病原菌可没那么容易缴械投降。成功侵入的病原菌得要守住“阵地”——它们的战术是,向植物细胞内分泌一类毒性蛋白,从而攻击植物的免疫系统,达到侵染植物的目的。
这场激烈的“保卫战”中,植物表现出惊人的韧性。它们会通过细胞内的另一类受体蛋白感知病原菌的一些毒性蛋白,从而触发自己的第二道“防线”ETI以激活更强烈的免疫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攻击。
协防
PTI和ETI这两道“防线”里,不同免疫受体识别不同的病原菌来源的分子,而且免疫受体激活的机制有很大不同。之前绝大多数的植物免疫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两条防线各司其职、独立作战,并分别寻找两道防线中的“武器”是如何“防御”的。
然而,实验中的偶然发现引起了辛秀芳研究团队的注意。科研人员注意到,第一道“防线”缺失的植物,第二道“防线”抵抗能力同样大打折扣。“这表明植物的PTI免疫系统对于ETI免疫系统不可或缺。”辛秀芳解释。
进一步研究发现,两道“防线”协同调控“对菌反击战”,尤其是在调控活性氧的产生方面有重要作用。辛秀芳介绍,活性氧作为能够直接杀死病原菌的分子及放大植物其他免疫事件的信号,对植物抵抗病原菌的入侵具有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揭示了植物两层免疫系统通过精密的分工合作来实现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其中ETI免疫系统负责增强活性氧合成酶RBOHD蛋白的表达,而PTI免疫系统负责将RBOHD蛋白完全激活,二者缺一不可。”辛秀芳说。
有意思的是,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植物的第二道“防线”ETI还能通过增强第一道防线PTI中核心蛋白组分的表达,让第一道“防线”更稳固呢!
新思路
要知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病害暴发严重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揭开了植物不同免疫系统间的亲密关系,建立起新的植物免疫系统架构模型,而且为后续通过整合植物双层免疫系统来培育优良持久抗病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新思路。
辛秀芳2017年留学归国后,就加入了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为研究所里最年轻的PI(课题组长)。三年多时间里,主导或参与的两项成果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
“种子”在今年两会上成为热词。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龚继明看来,植物“抗病”的基础研究,同样在为种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