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郊区新事 乡村振兴示范村获金融政策加持 老房换新装  塘湾居民收获满满幸福感 古猗春色关不住 花妍漫天紫叶李 拾起郊野大地上的珍贵记忆
第11版:郊野大地 2021-03-12
“红色历史拾碎人”王磊

拾起郊野大地上的珍贵记忆

刚刚结束了在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的驻村指导员工作,奔赴新岗位的王磊,心头还挂念着“红色堰泾”的点点滴滴。尤其让他挂念的,是一条特别的牛年祝福。它来自武汉,出自七旬老人黄蔚之手。过去的几个月里,两人在微信上联系频繁。等疫情散去,老人还计划到村里来,亲自走一走看一看。

身在上海乡村的王磊,如何与武汉这位老人结缘?故事,还要从2019年6月,王磊刚到堰泾驻村时说起。

红色碎片

散落在郊野大地

在驻村之前,王磊原本在佘山森林宾馆担任经理。初识堰泾,是他在走访过程中,从村干部与村民那里知道了挑箩筐闹革命的蒋三大、发动农民暴动的蒋梯云等革命信息。“这些红色碎片,散落在郊野大地,何不将它们整理起来?”念头萌生后,在村书记蒋蕾的支持下,王磊一有空就往史志办、档案馆跑。他还寻访到几位地下党员后人和知情人,把收集的各种资料汇编总结,3个月下来,积累了素材十多万字。

越发掘,王磊越发现,堰泾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英雄的土地。“这个不大的村落,从1927年到1948年,曾经走出24名地下党员,其中还包括2位烈士。”王磊告诉记者,叶榭镇第一位共产党员、浦南地区党的第一个地下组织都在这里诞生。“堰泾既是革命先辈生活的村庄,也是他们曾经战斗的战场。这里留下了众多地下党员的印迹,不少革命先辈的后人,今天依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以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一条“红色堰泾”党建长廊不久后建起来,堰泾村入选“四史”学习教育现场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驻村笔记里,王磊这样写道:“在此期间,我也明确了如何把自身所学所长和堰泾结合的切入点——挖掘本村历史,开发特色产品,引进市场团队,助推堰泾发展。”

旧明信片上的电话

拼凑出“红色堰泾”

桌面上,厚厚的资料堆成小山;抽屉里,亲笔手稿、历史照片原件悉心收进塑料袋;电脑内,几十个文件夹按人名与时间一一归类……对于王磊而言,这些都是宝贝。他如同一名“福尔摩斯”,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线索中顺藤摸瓜,一点一点拼凑出“红色堰泾”。

为了更好地记录堰泾的革命历史,叶榭镇党委牵头成立《红色堰泾》编委会,划拨了专项经费,配备了专业写作人员和采访设备,先后举行了七次座谈会专题讨论,不断有地下党后人及专家学者加入进来。

在书籍编撰过程中,令王磊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旧明信片的故事。“去年6月,我们在采访地下党员的后人时,发现了这张2004年的明信片。”王磊向记者展示了照片,上面除了写着一个武汉的地址,还留下了电话,署名“萧望”。而萧望,极可能就是肖望,正是当年一位活跃的地下党员。

毕竟是十几年前的明信片,电话那头的人还在吗?王磊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了电话,没想到,电话真接通了。“你好,我是上海松江的王磊,请问您家人中是不是有一位叫肖望的,来自叶榭?”电话那头的人一开始有些茫然,在听到王磊正收集当年的革命故事时,给出了重要信息:“肖望,是我父亲的化名,他已经去世了。他的本名是黄自能。”这个接电话的老人就是黄蔚。这一发现,让王磊大为欣喜。也是从那时起,黄蔚与家人全力配合,不久前还邮寄来一套可能用得到的地下党员材料。

“我们先后拜访了19位地下党子女和多位知情人,在大家的全力支持下,书籍编撰工作进展很快。”王磊说,目前,《红色堰泾》书稿已经送交辞书出版社,不日即将正式面世。“前不久,松江和闵行史志办还要了肖望后人的联系方式,接下来,各区将共同挖掘那段红色岁月。”堰泾,这个平凡的上海乡村,也在建党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