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我的城
家家有禅系列
再生
止观11-云水间9
幻想曲
春江水暖
春江水暖
惊蛰
追云
◆林霖
大地回春,这座城市即将进入梅花、樱花、海棠花次第盛开的花季。就在静安雕塑公园,一场名为《陌上花开》的艺术展吸引了不少踏青赏花的市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艺术家李磊借用了吴越王钱穆和发妻戴氏的这一千古传诵的诗词爱情典故,以寄寓对当下生活中美好诗意的朴素向往与追求。
他说:“我觉得人到了‘知天命’的阶段,应该慢下来好好想想自己接下来的路要怎样走。这次展览是我对一些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的回答,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进行一场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家国的寻索之旅。”
心如明镜,诗意江湖
李磊是一位不断探索艺术边界、融合中西元素的艺术家。随着他在精神语言探究之路上的不断体悟,李磊愈发坚定自己创作的灵魂在于诗意,这种诗意以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呈现方式贯穿于他不同系列、不同领域的创作中。很多人对李磊的艺术笼统冠以“抽象艺术”,我认为不全对。因为李磊的艺术在骨子里很东方,确切地说,在当代,他走出的是一条东方意蕴的新抽象。李磊自己也曾说过:中国的抽象主义和西方的抽象有所不同,西人注重形式,核心是去文学性、去思想化,使视觉回到形式本身;而中国的抽象更注重意象神韵——就从他自身的创作来说,创作中所有的视觉语言都是围绕着他的思想、情感、趣味去构划的,所以李磊的画面往往充满故事性。
当然,这种“诗意”也并非一蹴而就。李磊早年在创作《海上花》系列(2007-2008年)时,就提到一个“空”的哲学概念,他说这些作品是在忙碌的工作和人情往来之中的反思:浮躁和光鲜的背后是什么?于是,他就想着把喧嚣和繁华到极致的那一刻画下来。而今,他的画面中依然有“空”,但并非是与“满”对立,而是有了一份自信、充盈和辽阔。在一以贯之的大文化、大社会背景下开始关注生活、个体、家的议题的新的呈现。
李磊一直坚定地认为,中国式抽象艺术应该是诗性表达。包括他的作品系列名也是他的创作,是另一种写诗。李磊代表作系列以架上油画居多,但在他看来,西洋舶来的油画也好,中国传统的水墨也好,或者是雕塑、装置、陶瓷也好,它们都是艺术创作的材料,本无东西方之分,也不谙传统和当代之争。他尊重每一个材料本身的特点,也尊重材料在不同空间共鸣产生的共性和共鸣——也因此,他定义过自己的展览作品就是“集成艺术”。
一花一世界,生命如歌
《陌上花开》正是李磊这些年“集成艺术”的呈现,诗意悠远而绵长,一如汩汩而流的文化。千百年来,人性中很多美好和善良的品质永远闪着温润的光芒,能穿透千年历史尘埃依旧栩栩如生展现在今人面前的那种光芒。李磊时常感动于古人的这份朴实和真挚。
在李磊的艺术创作中,“花”是贯穿始终的永恒主题,承载了对生命的赞美。北宋美学家郭熙曾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如是描述四时之景:“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四季如是,人生何尝不是如斯,不同阶段的风景皆不同,心境自然也不同。
如上世纪90年代的《我爱小小鸟》等作品,那一阶段是李磊开始研究“鸟”与“花”的意象使用;到了90年代中期,李磊因为研究东方哲学,就渐渐进入了思考生命存在意义的范畴,开始直面生和死。于是,就有了《禅花》系列。说起这个系列,李磊是动情的,他说:“再好再美的花都会凋谢,这很无奈;但是生命会转换,会以另一种形式新生。一种生命的死亡可以成为另一种生命的滋养。”
摒弃了悲观主义的色彩,李磊的笔触是盎然的、茁壮的。他的《禅花》系列:鲜艳、内秀;构图完整,笔力遒劲,雅致风行。氤氲中,有仙鹤,有雀,如同一场盛宴。
这一“反差”很重要,李磊说自己进入21世纪之后,想法也有了变化。他说那时候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花难道只能是被动的吗?不,他觉得并不尽然如此,冥冥之中觉得生命是一种光,是一种精神的灵光而肉眼不可见。于是,他开始把落地的花瓣画成漫天飞舞的花瓣,体现的是光的律动和生命的律动。这一阶段的《禅花》就是纯抽象的开始。
而在此番新展“陌上花开”的落地与呈现中,李磊希望现场是有一个氛围,让万事万物彼此呈现一个相互联结的关系;既有实体空间内作品与作品的呼应,又有一种多维时空的感性表达,贯通沧桑历史,融合作为“白盒子”展厅内外的环境共同做到开合有致,可赏艺术也可赏读人文历史,同时还能参与雅集活动,有更进一步的彼此交流。另外,“缓缓归”似乎又暗合了李磊如今的状态,更多地回归到寻找本我的状态中,回归到对家人的更多交流和扶持之中。
瓷上花开,突破边界
在“陌上花开”中,李磊还开始玩起了陶瓷,带着一种更轻松和豁达的心态。李磊总是不断在“破圈”,他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惯常所谓的“突破自己”,而是保持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什么呢?就是不断对艺术提出问题并找寻答案;也许不一定找得到答案,但没关系,去探索、去表达,这才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陶瓷新作中也出现对“家”和“个体”的探讨,并将之置于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中,用今天的视角去承继、解读,由此观之,用诗意的审美语言去创作,于是主体与客体、个体与集体这两条看似老生常谈又形而上的议题,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家家有禅》延续的是李磊先前的《禅花》系列。李磊说,这些碗应该是托在手里把玩的,就像手心开出一朵花;而这碗,在他看来就是钵,花就是我们心中的信念。“每一朵花都不一样,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但它们都在容器里,容器看起来很规整,虽有大大小小,但容器的模具是一样的,这就是一个社会了。所以我觉得这些碗里的花,就映射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他说的时候看着碗里的花,而我看到的是流动光影与釉色。我不禁又回想到他创作《禅花》系列时的初心:生命会转换,一种生命的死亡可以成为另一种生命的滋养。
对生命的追问、对自然的感知、对时空的游弋,这是李磊艺术的三条核心线索。李磊的思考无疑是当代的,他从传统中走来,带着一身的脱俗淡然和诗情画意,走入一个用自己的话来说“总是要焦虑思考一些什么”的使命感。他用艺术发问——“一个艺术家难道只是一个画画的人吗?”他用笔端去思考世间万物,以及我们日常面临的困境,并期望通过艺术能解决一些生活的困难。纵观李磊这些年走过的艺术之路,实则直指一个人类的终极问题、那些永恒却可能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暂时没有答案没有关系,保持行动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缓缓归,归根解读也是一场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