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本报贵州平塘上午电(特派记者 郜阳)一颗凝望苍穹的巨大眼睛,坐落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今天上午,当记者登上“中国天眼”科普基地观景台,俯瞰“中国天眼”,6座百米高的支撑塔耸立在洼坑边,直径达500米的银灰色“大锅”尽收眼底。
今天,一封来自中国的邀请函从这里发出。从今天0时起,“中国天眼”(又称为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欢迎全世界科学家使用“中国天眼”,携手踏上面向星辰大海的旅程。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自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启动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300颗。
全世界天文学家可以通过“中国天眼”的官网递交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每个项目可申请到不超过100小时的观测时间。预计分配给自由申请项目的观测总时间约为1800小时。评审结果将于2021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将从2021年8月开始。
“虽然这个望远镜是中国人掏钱建的,但我们应有大国的胸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向媒体表示。
在观景台,记者偶遇了几位来自上海的游客。一位老先生兴奋地说:“很荣幸见证‘中国天眼’与全球共享的一天,希望天眼能告诉人类更多来自宇宙的奥秘。”(相关报道见第4-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