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挑山女人》剧照 记者 王凯 摄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重磅剧目,曾拿下“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大奖的沪剧《挑山女人》,今明两晚在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观众席里不仅有“追剧百遍也不厌倦”的戏迷,还有来自各个地方剧种的“挑山女人”。
迄今为止,这部戏已被河南豫剧、广西壮剧、山西蒲剧、安徽黄梅戏四个剧种相继排演。而《挑山女人》也正以这样的方式走向全国,如种子般播撒在广袤的大地。对此,宝山沪剧团团长、主演华雯表示:“一部作品能走多远,除了要经历时间上的考验,也要检查空间上的拓展度。《挑山女人》被那么多剧种相中,既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对‘上海品质’的肯定和推崇!”
在创排之初,谁也没想到,这样一出由区级剧团打造,既无大制作、也没大明星的小成本制作能走南闯北连演九年,还能数度受邀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巡演所到之处一一破除“语言隔阂”,凭借真实感人的故事及朴实诚挚的表演征服观众,豫剧、壮剧、蒲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等纷纷提出排演的要求,这也是其全国影响力的体现。
河南豫剧是最早排演这部戏的剧种,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员史茹最初看碟片就泪流满面,在获得宝山沪剧团首肯排演豫剧《挑山女人》后,她带着这部戏进校园、下基层广受欢迎,成为当地老百姓心心念念的好剧。在遇见《挑山女人》前,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的演员闫海燕几乎要放弃这一行了,连头发都剪了,当听说这个戏要被排演,义无反顾留在了舞台。至今,她都记得初看这部剧的情景:“我是北方人,压根听不懂沪语,但却被华雯的表演深深打动,我真的连上厕所都舍不得去。”
值得点赞的是,面对想要排演《挑山女人》的剧团,华雯从未要过一分钱版权费,仅要求对方在说明书上写明“向上海宝山沪剧团学习剧目”即可。在华雯看来,这是上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契机,也是各地剧团对“上海出品”的信赖,这也体现了上海文化的辐射力。
《挑山女人》根据齐云山女挑夫汪美红的真实故事改编。安徽故事上海来讲,既体现了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的胸怀,也凸显上海班底的精耕细作,展现“上海制造”过硬的品质保证。沪剧这一地方剧种的优秀作品,要“跨界”“破圈”掀起排演热潮并不容易,除了本身过硬的艺术品质外,也离不开眼光长远的市场策划和持之以恒的舞台磨砺。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