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书桌上的“普绪赫” 高山流水,友谊常青 韩美林单色开片瓷牛 “茶经壶”与茶文化 最美的“十里红妆”
第21版:民间收藏 2021-03-31

“茶经壶”与茶文化

◆林达英

茶叙清欢离不开香茗美器。谈起紫砂壶,谈桃林先生言辞间都是对器物设计的执着追求与满满情怀。按谈先生的说法,将诗词、书法、绘画和篆刻完美书写于一体,唯紫砂茗壶。紫砂“壶艺”艺在设计独特和壶型别出心裁。以谈先生设计的“茶经壶”为例,该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督导,由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汤杰匠心制作,以《茶经》古书造型为壶体,壶嘴和壶柄的造型采用茶树枝干的设计,壶钮则是一片茶叶,整体清秀可人。壶身一面镌刻“茶经”二字,由书法名家王宽鹏题饰,另一面铭刻茶圣陆羽像。陆羽是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堪称“荼叶百科全书”,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茶专著。

一次在谈桃林先生的“桃源阁”品茗聊天时,有外国朋友在场,如何用英语讲述“紫砂”,以及“壶艺”之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引起大家的讨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琳恩教授认为“紫砂”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文化内涵词,它深深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词组)。这类词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在这种情况下,琳恩教授建议直接用中文拼写Zi Sha,采用这种极具东方气质的“直译”不仅能避免文化流失,也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宜兴茗壶”(Yi Xing Teapot)也是不少西方爱茶人士熟知的概念。至于壶纽的英语Button和Finial均可。

事实上,每一款茗壶都饱含设计师的艺德与情怀,可以说是一壶一故事。在文明互鉴的语境下,对外讲好紫砂故事也是一项文化传播的大课题。紫砂茗壶千姿百态,造型层出不穷。要让紫砂文化“走出去”,一方面需要有茗壶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耕与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让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专业和严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