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居功甚伟 航站楼 分寸与份寸的牛角尖 《战时党员守则》第一条 旅途中的阅读
第19版:夜光杯 2021-04-02

旅途中的阅读

周立民

俄军打了胜仗,安德来公爵受库图佐夫指派去不儒恩向奥国宫廷报告胜利的消息。信使是个美差,表明总司令大人的垂青和偏爱,据说这还是即将提升的前奏。安德来踌躇满志地去履行他的使命,皇帝见了,勋章得了,得意后他去哪里了呢?“在他回到俾利平家之前,安德来公爵到书店去为行军期间储备了书籍,在书店里逗留了好久。”(《战争与和平》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9月新1版)大师就是大师,托尔斯泰的笔,有力时如狂风暴雨,摧枯拉朽,那些历史的宏大场面一下子铺排出来;而细致处又似和风细雨,催生一棵小草,摇落一滴露珠。这个买书的细节,就是大场面里不经意的一笔,却也恰如其分地写出安德来的喜好,让这个人物与读者越来越贴近。

我注意这个细节,还在于哪怕是战争期间,像安德来这样的贵族子弟还不忘买书,“为行军期间储备了书籍”,这说明他有省不掉的阅读习惯。从另外一面讲,在那些冗长的旅途中,用书来填满那些虚空的时光,恐怕也是最踏实的事情吧。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他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读。他真诚地说,你看朝九晚五,忙得回家倒头就睡。有时候,连家都回不得,拎着旅行箱东奔西走,出差不是看风景,漫长的旅途,不见终点,飞机又晚点……我赶紧“且慢”请他打住。晚点,正好可以读书呀。

我就有这样的经验,出门前包里塞上一两本书,这是晚点时缓解焦虑的良药。一本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遇到普通的晚点,再加上两个小时飞行,基本上就可以一口气读完。平日里在家,杂七杂八的事情总会打断阅读,情节连贯的小说也被断断续续的阅读碾成面包渣儿。此时,我反倒感激飞机晚点,机场里的急躁被屏蔽,我沉浸在小说妙趣横生的情节里。我对书最贪恋的时刻是广播里传来“感谢您乘坐本次航班,下次再见”,一本书我还差几十页没有看完,我是多么不想就这么合上书啊。——你看吧,本来沉闷和乏味的时光因为书变得大不一样。

其实,有很多人比我们忙得多,日理万机,然而,他们依旧手不释卷,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特别是“边角料”,把它们积攒起来,还是很可观。毛泽东就有旅途中带书、读书的习惯,《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9月版)一书记载,1949年12月访问苏联时,出访前夕,他亲手挑选鲁迅著作准备旅途中阅读。在苏联,外事活动之余,他就读书,读到津津有味时,还自言自语:说得好,说得好!(第183页)替他管理图书的逄先知曾记下一份书单,是毛泽东1959年10月23日外出前指名要随带的书,其中有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黑格尔、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著作,《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还有全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几部佛经,《昭明文选》《古诗源》、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今人的书有鲁迅、郭沫若、冯友兰、范文澜等人著作,还有地图……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多达上百种。外出期间,他的阅读量是惊人的。

马尔克斯也是一位阅读狂人。1943年1月,他离开家去波哥大碰运气,打算拿奖学金通过考试读高中。要先坐十天半个月的轮船,再换火车才能到。漫长的旅途,几个年轻人又唱又跳,打发时光。路途上,他遇到了一位“不知疲倦的读者”。(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李静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1月版)

马尔克斯路上也带了书,可是,令他羡慕的是这位老兄带了那多书,其中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双重人格》,是他久觅不得垂涎已久的。可惜,他们一直机会搭讪。机会出现在后来的火车上,这位不知疲倦的读者仿佛从天而降来,他请求马尔克斯教他他们船上唱过的歌,他想学来讨好女友。马尔克斯很仗义,愿意帮忙,趁机提出想借那本《双重人格》。对方说还没看完,下火车时,不知疲倦的读者追着喊他,把书塞给他。一段旅程就在这样的惊喜中结束。四天后,马尔克斯冒着细雨去教育部撞大运,看到申请奖学金的人从楼里排满院子,他的心彻底凉了。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拍肩膀问他:“你在这儿干吗?”居然是那位“不知疲倦的读者”,听了缘由,他让马尔克斯跟他进楼,坐下来,马尔克斯才知道此公就是国家奖学金管理办公室主任,他读书有望了。“这是我遇到的最匪夷所思的巧事,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事之一。”(同前,第167页)一首歌,一本书,一段旅程……马尔克斯说:“每次旅行都是重要的人生课堂。”(同前,第161页)他应该补充一句:这课堂不能缺了书。

马尔克斯的这本《活着为了讲述》,文采飞扬,忆起旧事,老马手舞足蹈,吐沫星子乱飞。我给这书包了个皮,专门留着出门时看。有时看着看着,困了,打一个盹,短梦里仿佛与老马坐在漂泊起伏的船上。醒来时望望火车或飞机的窗外,手里捏着书,嘴角还留着微笑,期待着也有老马一样幸运的旅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