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剧照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在上海大剧院后台,上海歌剧院第六代“江姐”何晓楠、周琛早早来到化妆间,为昨今两晚的新版歌剧《江姐》做准备。两位80后“江姐”为了贴近人物形象,特地将一头及腰长发剪成利落的短发,为的是把最好的状态奉献给“江姐”。
经典常演常新
《江姐》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此次是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演出剧目亮相。从1965年第一代“江姐”任桂珍首演登台,到之后的唐群、陈海燕、江燕燕、黄蕾蕾,再到如今的85后青年歌唱家何晓楠、周琛,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上海歌剧院的《江姐》登舞台、进校园、入社区,在500余场演出中,培养历练出六代“江姐”。
这次的《江姐》舞美设计以黑白基调来展现舞台,用素描的绘画手法来表现写实的场景,从当代角度来讲述“那时”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江姐》久演不衰、常演常新的旺盛生命力,无疑是今天原创歌剧创排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指挥张国勇看来,《江姐》的生命力,一方面来自红岩精神,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艺术上的魅力。他说:“《江姐》的音乐语言、技法并不复杂,但每一个音符都是真诚的,都是作曲家对当年这些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发自内心的感叹。我相信,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简单还是复杂,唯有真诚最为动人。”
生活积累厚度
《江姐》是一代人共同的红色记忆,这么多场演出下来,周琛遇到许多忠实观众。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老人走到后台,拉着周琛的手,流着泪说:“感谢你们,我太喜欢这部剧了。”
在《江姐》这部歌剧里,江姐走完了她的一生,两位扮演者也随着《江姐》积累着自己的生活阅历。每轮演出前,何晓楠习惯把案头工作都重新做一遍,有时候走在路上,那些影像便会出现在脑海中。何晓楠说:“我的性格是爱憎分明的,一开始演江姐我觉得自己柔度不够,现在我也做了妈妈,生活带给我的感悟让我丰富了对江姐的演绎。”
这一次重新亮相的《江姐》,希望在留住老观众的同时,也能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共鸣。因而,本轮上演的阵容中,不仅“江姐”年轻,其他重要角色亦有许多80后90后。他们如何以新时代的视角、年轻人的感悟来塑造角色,为这部红色经典带来新气象,十分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