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是七星瓢虫!”男生们正在为“责任田”除草,“不速之客”的闯入给骄阳下的他们带来了片刻欢乐。“看清了,对这种芦苇‘斩草要除根’,否则它们会吸收地里的养分。”一旁,指导老师的声音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了劳作中。
昨日迎谷雨,这是一年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阳光正好,下午,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学院和新闻学院的大一学生们走进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责任田”除除草、施施肥(见图)。
这块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于去年学校二十岁“生日”时启用。百余亩的基地在申城高校里是当仁不让的最大,校方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小块,“包干”给各学院。劳动教育基地负责老师邵于豪带记者逛了一圈:入门处,刚刚建起的大棚里暖意融融,这是为了育苗而修建的;前期种下的三十余亩蚕豆长势喜人,近十亩青青的小麦也有半人多高。每块“责任田”前都竖着一块蓝牌子,上面标着二十四节气名称和简介,便于学生们识别。一条人工水渠将基地一分为二,另一边地里的大豆、辣椒、番茄、黄瓜、土豆、甘蓝和豇豆都长得不错。更远处,还种着桑树和无花果。
校长朱瑞庭介绍,自去年面向2020级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以来,这块基地就成了“课堂”。这门必修课有2个学分,32个学时,其中理论占一半,实践占一半。“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学习老祖宗所创造的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在劳动教育中学习历史、学习科学,在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他表示。
这块基地的作用可不止于此,机电学院的学生研制“5G+智能”灌溉系统,田间地头成了最好“孵化器”;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要找创作灵感,还有什么比身边的自然风光更合适;商学院的学生也选择在基地模拟直播带货……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