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静 摄
◆屈 聪
我们这代人的小时候,还没有什么“亲子共读”的说法。
一个小孩到底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开始接触“课外读物”,堪称随机事件。大部分的情况是,父母或某个长辈喜爱阅读,就成了这个孩子亲近阅读的机缘。
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也根本没细想过。当年,我这个刚刚觉得自己认识很多字的小学生,心里只有一个念想:我想读有很多字的故事书!虽有中文系爸爸的指引,我仍觉得,对自己最重要、最疗愈、最滋养的阅读经验,是完全出于自己意愿的、自由而随意的阅读。
从小,我的生活环境里就有很多书;收到的礼物也都是书;认得很多字了,爸爸还愿意给我念故事听。爸爸只有在买书的时候豪气干云,我想我总算在这一方面超过了他:特别豪气干云。正是因为这些模糊的童年印象,即便我热爱着儿童文学,也做着相关的工作,但对于孩子的阅读,我抱持着更松弛的态度,我想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像我爸爸那样,创造一个方便孩子阅读的环境。我在自由的阅读中受益过,那么阅读对我的孩子到底会有什么好处,他肯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在我家,孩子经常阅读的场所有二:书房和卧室。这两个区域都有书架,他可以自由挑选、随手拿到想读的书。睡前讲故事,当然是一个例行流程,他会煞有介事地巡视书架,精挑细选、左右权衡、讨价还价。但在一天中的其他时候,也许是早上刚起床,也许是吃过晚饭,他会突然开始自己阅读。某一次他静静地翻阅完一本书之后,意犹未尽地合上说:“这本书真好看呀!”有时,我也很好奇,一个不认字的小孩,到底在书中读到了什么。
图画书的挑选,则完全跟随着他阶段性的兴趣。他基础的藏书来源于我多年根据自己喜好的收藏,在他出生之后,才有意识地依据他的年龄、理解力、兴趣为他选购。有一段时间他非常喜欢法国画家旁帝的《小鸡布莱兹和蛋糕城堡》,旁帝是一个非常“神经病”的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毫无逻辑、荒诞的情节,以及铺天盖地的细节。这本书被要求读了上百次,跟他一起找里面不同的小鸡找到头秃。我拿来旁帝的其他作品,果然,他狂热地爱着这样荒诞、无秩序的故事,不知道这些故事安慰了他怎样的小小心绪?他在《大耳朵和半个故事》里,读出的“世界上有五个地球”这样的“野生”平行宇宙论;《贝托妮和她的一百二十个宝宝》安慰了他害怕被妈妈抛弃的原始焦虑。桑达克也是挚爱,《野兽国》《午夜厨房》里小男孩的名字,被我换成他的名字,想象着自己在故事里横冲直撞,他哈哈大笑着度过了很多个夜晚。
过一阵子,他突然开始向“理性主义”靠拢,热爱学习生物知识:海洋生物、远古生物、昆虫等等,我考评一个四岁半的小孩读厚重的百科图册太吃力,妈妈大约也读得吃力,因此给他挑选更轻薄的入门科普读物,谁知被他诟病:“这本书上都没有几个字,怎么学知识?”这个时期,图画书配合科普动画片让他强化了解了许多知识,还会把他认为“了不得”的知识讲给我听。对恐龙如数家珍,对海洋生物像家养小金鱼一样熟络……
只不过是建造了一座小“家庭图书馆”,四岁半的小男孩,已有三年半的阅读时光,书籍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聊天的密码,成为他第一阶段语言的基础。我想,也会成为他未来的精神花园,这个花园以后并不再需要妈妈探头探脑,而成为只有他自己悄悄种植着的秘密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