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春风 大丽花(钢笔画) 沙船(外二章) 游泳小记 闲话麻糍 寻帽记 养老选址
第22版:夜光杯 2021-04-30

寻帽记

肖振华

头发是渐渐地白了,也稀疏了。白发无妨,一头银丝,倒也显得大气谦和、庄重优雅;头发少了,美观其次,重要的是不耐寒,冷风飕飕地从四周刮到头上,没有了抵挡防御。到了需要帽子的时候了,寻寻觅觅,只为给自己找一顶合适的帽子。

小时候戴过帽子,类似雷锋帽,但不是草绿色的,前面还多了个帽檐,放下海富绒护耳,蓬松的毛贴着后颈和耳朵,感觉很暖和。后来流行军帽,可惜我出身不够格,先天条件不足,也就没能戴上。再后来,长了一头浓密的黑发,天冷根本没想到要戴帽子。倒是大热天为遮阳,旅游途中临时起意买过两顶,一次是在布里斯班南岸公园,一次是在马拉喀什梅纳拉花园,帽子和公园没有关系,只是买帽子的摊位都设在花园门口,太阳晒得头皮发烫,就像买一支雪糕一样,随意地拿上手了。一顶是牛仔帽,一顶是草编帽,现在都当作纪念品或是装饰品,挂在家中的书橱门拉手上。

帽子是有装饰功能的。男人可装饰的地方不多,嘴不涂口红,眼不种睫毛,耳不吊圆环,帽子可以用来显示个性色彩。这方面无出其右者,当数诗人顾城,他常戴的那顶像烟囱似的直筒帽,成了标志性饰物。有趣的是一些诗人的帽子都高,如屈原有“峨冠博带”,戴的是高高的帽子;苏东坡“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他的“子瞻样”也是高帽子。当然他们的材质是不一样的,东坡请专业人员用椰子壳制作,顾城干脆从牛仔裤上剪下一截裤腿便成,他有一番宏论,“每个人应该做自己的帽子,就像每个人写自己的诗一样。”

要找到一顶适合自己的帽子,似乎并不容易。八百多年前,陆游就说过“身瘦短裁褐,发稀低作冠”。现代人更有心得:长脸适宜较扁的帽子,方脸适宜圆的、带弧度的帽子,短脸戴的帽子要高要窄,圆脸戴比较方正的帽子……其实帽子不仅和个人脸盘有关,更有一种以“帽”取人的思维定势。舞台上演小品,同一个演员换一顶帽子,便可以分饰不同的角色。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比如瓜皮帽,会让人想到帽子后面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有点遗老遗少的守旧做派;贝雷帽,尤其是帽顶中央有一根小把柄的,受到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青睐,有人戏称为教授级顶戴;棒球帽是时尚人士的最爱,俏皮、活力、青春,一些年轻人故意歪戴反戴,更是宣泄一种痞帅;LV新推出一顶八千多元的草帽,虽然“100%的稻草构成”,但线绳有路易威登标识,那是顶层人士的情怀……

说了这么多帽子,属于自己的一顶还没着落。我的帽子应该好找,功能单一,只为抗风保暖,不为造型加分;我的帽子却又难找,原本头大,合适的不多,更重要的是不想因为帽子被误读。误读难堪。有一次书展,遇上我过去车间里的工友,戴了顶浅色凹顶爵士帽,还是拉菲草编织的。我打量他的帽子和他寒暄时,有工作人员匆匆过来拉他说,签售会要开始了,快上去吧。弄得我那工友大惑不解。他不知道的是,台上很有一些作者喜欢爵士帽,“撞帽”闹出了一场情景剧。

帽子找不着,不戴也罢。天下该戴帽而不戴的有的是,往远处说,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弃冠而去,驾一叶小舟到处云游;近一些的,前些时候看《秋蝉》,里面军人为了秀一头美发,打仗时居然不戴军帽。至于可戴可不戴的我,似不必劳心费神地寻帽了。然而发稀不耐寒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最后寻到的方案是,买连帽羽绒衫、连帽卫衣,即便T恤衫也买连帽的。当寒风来袭,实在抵挡不住时,伸手朝背后往上拉一下,四周即刻竖起屏障,头上顿时暖意盎然。可谓大风起兮,帽守四方,这一顶似帽非帽,还不怕丢掉,天热之时也用不着收藏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