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富
川菜皆辣,不明就里。川菜不辣,别有风味。川菜贵在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麻辣著称。笔者在川工作过多年,于不辣川菜反倒记忆很深,至今回味无穷。
三色鱼糕。1977年恢复高考,内江地区从各校抽调骨干教师“封闭阅卷”,伙食颇丰,天天翻新。我所在那组,由“民乐饭店”经理王福才主厨。那天一菜上桌,状若长条糕,横刀缝如线隔,上绿中白下黄,煞是好看,但川人也叫不上名儿,遂请出王师傅揭晓:此谓三色鱼糕,较费工夫,取沱江鲤鱼,剥皮去骨,以刀背将肉剁成鱼茸,留一份本白色鱼茸,两份分别渗入绿叶菜汁和鸡蛋黄,加盐和少量淀粉搅拌成冻状,叠加成三色蒸熟,薄刀切块即成。王请众上口,滑爽不黏,鱼鲜各异,大家赞不绝口,鼓掌鸣谢。有与王熟识者介绍:王师傅曾被邀进京专为朱德掌勺,朱老总特爱吃家乡“猫耳朵”回锅肉(肉片卷起似猫耳),但保健医生限每周一次,有时真让王师傅为难。
甜咸烧白。改革开放之前,生活尚艰,川人对开会另有期待,可享会议伙食嘛。凡此,甜咸烧白总为“应有之意”。烧白主材为五花肉,切片排齐于上。咸烧白下衬宜宾芽菜(其妙在鲜嫩且吸油),甜烧白以糯米打底,肉片间夹甜豆沙。不论甜咸,其肉入口即化,辅料各展滋味,此为佳肴。川人常打趣:几天不吃“闪闪”(形容肥肉光泽),心头慌得凶。同好当有同感吧。
瓦罐鸡块。1990年代初,与数川友自成都驱车赴心仪已久的海螺沟。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到达县境内已过晌午,沿路有点荒凉,饥感逾重。车经山间小镇(村)慢行觅食,一铺尚敞。下车,鸡香钻鼻,炉上摆着十来个小瓦罐,速入坐长板凳,每人要一罐加一大碗米饭。瓦罐虽粗陋,汤色却漂亮,微黄飘油星,顿觉倾城香。抿汤一小口,鲜得无言讲;鸡块味纯正,不硬也不粑(川言物软)。别看罐小,鸡块不少,价仅6元一罐,太公道啰。众吃得滴汁不留,上车唇齿仍荡漾着奇香。议曰:味佳绝非饥感所致,唯山区放养鸡,不添辣,仅以盐为佐料(姜少许)方至其妙也。
油淋大鹅。这是我任教学校食堂范师傅的绝活。数周,范烹制一回。每每没课的教师多会早去灶前围观。大鹅先已开膛抠脏洗净卤透,俟灶旺油沸,范师傅用钢叉刺穿鹅颈,左手高举大鹅,右手持大勺以沸油徐徐从鹅头淋下,如是反复,直至鹅身由白变黄,香气渐浓……我请教范师傅制作要领,他告:卤汁中不放辣椒,用花椒少许遍擦鹅体,油须滚沸,油淋时间全凭经验,时短欠熟,时长则焦。后来我在各地食铺乃至大饭店品尝过油淋鹅,总觉得不及范师傅的厨艺。范师傅年轻时曾在大邑某官府干过厨活,四川官府菜可是闻名遐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