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从明天开始,《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就将正式施行,对日常出行、政务服务等领域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提出更多明确要求,让更多有需求的市民从中受益。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社会文明进程的标尺,是社会温度的具体体现。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服务理念的提升,无障碍设施服务不仅是针对残障人士,而且是一切有需要的人。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从早期主要聚焦无障碍设施,开始向信息交流、公务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延伸发展。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真正理解“细节”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生活中恰恰就是那些看似做了却可以在细节处做得更好的无障碍环境,对于特殊人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像有些盲道的铺设基本到位,但盲道上的物品却是五花八门——共享单车、路障等,致使盲道不“帮盲”。又如,人行道上的一些缘石坡道,原本是为了残障人士车辆通行,现在却成了私家车停放通行“专用道”……
无论是老生常谈的盲道占用,还是老年群体受制于家门口的一、二级台阶,都显示出打通无障碍环境“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硬件上的投入必不可少,比如:为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推着婴儿车的家长过马路。
与此同时,“软件”上的完善更加重要,像人行天桥电梯加装好之后,如何督导各天桥管养单位建管好、养护好、运营好电梯。此次实施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在明确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要求,完善无障碍社会服务之外,还加强了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改变过去无障碍设施建设多,但管理力度不够的局面,促进全社会无障碍环境高质量发展。
人人参与,有爱无“碍”。只要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来,研发、推广和应用无障碍通用设计技术、产品,建设更高标准的无障碍环境,提高无障碍环境的便捷化、系统化、智能化水平,就能形成更强的发展合力,让城市更加便利、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