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青春的心跳和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3万个模型展示44处红色地标
第2版:要闻 2021-06-07

3万个模型展示44处红色地标

揭秘中共一大纪念馆“光荣之城”大沙盘

大型沙盘地图根据老上海地图制成,展示上海的红色地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里,“光荣之城”全景沙盘是一个大亮点,全面展示从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期间领导全国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红色足迹和当时的城市风貌。很多观众啧啧称赞的同时,心中难免会有疑问,上面到底有多少个模型?能反映当年的历史原貌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对此,记者专访了上海浦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戴轶飞,疑问都将解开。

到底有多少个模型?

戴轶飞介绍,这个沙盘展项是由他们公司承接的,从酝酿、设计、制作到现在正式亮相,经过了1年多时间。最开始,团队一致认为,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保证准确性,不仅要有艺术价值,还要有学术价值,所以前期做了非常多的试样段,包括场外进行1:1搭建。

模型主体形态设计来源于上海市测绘院依据1948年上海城区航空影像图,数字化拼合后的城区形态。同时在细节设计过程中参考了上海城市规划院提供《里坊平面图》、1946年版《上海街道详图》及国外参考文献,进行落地深化。在地块性质、建筑类别、路网走向、水文地理等诸多方面尽可能地还原用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上海城区的城市肌理。尤其在反映“中共中央在上海的十二年”这一核心主题方面,以权威专家精心提炼出的44处红色遗址、遗迹为母本,进行重点数字化建模和展示。

“大大小小3万个模型都是CAD画出来然后建的模,有些是3D打印,有些是CAD切割完后手工粘的,因为一些太小的模型,3D打印无法完成。”戴轶飞认为,“整个作品只有让人家第一眼弹眼落睛,才会仔细看下去,看有什么门道,因此,如何做好视觉很关键”。

如何做到弹眼落睛?

一开始团队也找了很多参考,怕房子颜色多了会看花眼,想用原木色。但做出来后细看没有味道,有点像一般的规划沙盘。所以改做写实的颜色。模型上的颜色很多是用手一点一点画出来的。“这个很辛苦,我们试了很多方式如何大面积上色,是先上色再切割再制作,还是做完后上色,再修修补补,实际上到最后,可能只有亲自做的师傅才能说清楚他是怎么做的才更顺手。”

沙盘做出来后,除了非常耐看,还被赋予了新媒体技术。但在运用投影时,就碰到了技术问题。如果投影一般颜色素的规划沙盘,基本上能形成一个投影面,上面出文字出图形等都可以,但是这个沙盘是写实的颜色,还有很多细节以及一些高高低低起伏的东西,打大的文字和图片都可能看不清,打小的完全看不清。

“最后大家决定抓主要目标,看怎样能够出效果、怎样在一分多钟时间里面把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12年的事情讲清楚,所以会看到很多一些震荡波的效果、一些色块的效果、一些走线的效果,大面积的光影刷出去和刷进来的效果。”

85分后如何更进一步?

“做好投影后,团队认为至少85分有了,但是觉得可能还不够,于是决定在投影的基础上辅助高亮的激光。这就又带来了技术问题,两者需要同步。”戴轶飞说。

“从‘一大’到‘二大’,‘二大’到‘四大’,沙盘上的激光随着讲解线路的变化而移动。那根淡淡的标示线路的线是投影,亮的点是激光,包括最后出来的‘光荣之城’的字和党徽的勾边都是激光。所以它要做到很精准的同步,所有的声光电技术皆由智能中控系统统一发送指令,从而做到各媒介之间的同步。把激光加上去以后,其实等于是把85分再往上提了,加和不加效果完全不一样。”

最后一天还在改烟囱

整个沙盘的比例是1:1350,考虑到人眼的观赏性,普通的住宅是1:900。“有些比例是放大的,比如一大做到1:500,尤其把它周围的地方空开一点,然后投影打上去,激光打上去才能够显现出来。在比例上已经反反复复调整过很多次。”

在开馆前一天,记者探馆时看到,技术工人还在调整烟囱。戴轶飞解释,老闸北苏州河沿线当年有很多工厂,烟囱是最明显的标志,但烟囱的比例起初做的时候疏忽了,后来和模型上被放大比例的国际饭店一比较就发现不对了。“其实又小又细的烟囱很难做,但我们发现后还是连夜改掉了。”

“展项《光荣之城》是外在形式具备一定学术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手工微缩场景,而其运转内核则体现在一整套从前至后的数字化技术的系统合成。”戴轶飞总结道。

本报记者 屠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