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2倍速看剧比例翻倍 讲好中国故事从日常生活入手 创作唯有真诚一条路
第15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6-10

创作唯有真诚一条路

对话《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

《觉醒年代》剧照

导演张永新

昨天,《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在出席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感谢观众对《觉醒年代》的支持和鼓励。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读大学那会相比,无论视野和知识量都开阔得多,视频拍摄的门槛降低也让他们对光影都有了自己的见解,要赢得他们的青睐,创作唯有真诚一条路!”

问:202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出炉,“青年”“作为”“理想”都成了高频词,《觉醒年代》竟然“押中”了多地的高考作文题,您怎么看?

答: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又上热搜了?后来想一想,似乎是偶然,也可能是一个必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么一个时间节点里,高考题材反映的正是我们中国当下总体的精气神。今天的中国人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堂堂正正的平视。这种平视,正是《觉醒年代》想要表达的,也是高考作文的命题老师想要传达的中国人的精神。

问:又上热搜,可以看出《觉醒年代》很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这是否也出乎您的意料?

答:第一次在弹幕上看到“YYDS”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以为在骂我,后来身边的同事告诉我,这是年轻人的夸赞,意思是“永远的神”。年轻朋友喜欢用活泼自然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表达对一部剧的喜欢。我特别希望今天的年轻人把喜欢这部剧的动力变为在生活中的动力,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问:拍摄的过程中,有哪些让您动容的场景?

答:有一场戏,李大钊先生在火车头上作演讲,那场戏我们动员了350多个群众演员,当时我们有一个担心,那么多群众演员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真实感。但是当饰演李大钊的演员张桐站在火车头上说“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自己不爱,谁爱呢”这句台词时,我注意到,现场350多双眼睛,是晶莹剔透的,甚至是热泪盈眶的。当我喊停的时候,现场没有人动,那一刻他们跟演员台词里所表达的精神是同频共振的,所有在场的人心里只有三个字:中国人。他们把真情放进去了,他们的眼睛可以传达出内心。

问:这部戏演员的演技也都在线,您是怎么选演员的?

答:我愿意称他们为艺术家。鲁迅的饰演者曹磊,在接到这个角色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临摹鲁迅的字体。进组前半年,他查阅了大量的鲁迅著作和文集。拍摄剧中鲁迅写《狂人日记》那一段时,我特地将特写镜头落在了曹磊的手中,从落笔切换到脸部,长镜头一气呵成,我想把演员为这部剧所做的努力呈现给观众。

问:在一片赞扬中,是否也有人提出意见?

答:当然有啊!很多年轻的观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艺术实践上的问题,甚至我们还有过知识点方面的探讨……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今天的年轻人不可小觑,从年轻观众的弹幕和分析中,我能感受他们巨大的阅读量,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自我的认知,有着深思熟虑。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个观众提出的客观评价,我们都会虚心接受,在接下来的作品中进行改进。只要用真诚的态度,把真实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一定会得到观众朋友的认可,特别是年轻朋友的认可。

问:现在有部分剧目的内容存在浮夸,您怎么看?

答:《觉醒年代》的创作过程,不仅要求剧本要真实,所有创作人员对剧本的理解,也要以真实为基础。当下有许多影视作品被观众所诟病正是因为虚假。如何判断虚假与真实,我就看演员说台词时眼神里有没有力量。

问:《觉醒年代》这么成功,下一步作品会有压力吗?

答:我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认真再认真。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