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广告 迎难而上,不辜负每一个供肺 器官捐献,让生命延续生命
第6版:上海新闻 2021-06-11

器官捐献,让生命延续生命

上海已实现863例人体器官捐献,手机可完成志愿捐献登记

医护人员向捐献器官的逝者默哀致敬 采访对象供图

肺科医院在进行肺移植手术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

首席记者 左妍

今天是中国器官捐献日。

生命是一场不可预知的旅程,器官捐献,让生命的延续成为了可能。6月7日,昆明飞上海的某航班,为了等待爱心人士捐献的救命肝脏,飞机舱门晚了11分钟关闭,获得了许多网友的点赞。

目前,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数量已位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2位。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器官捐献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实现863例人体器官捐献。尽管如此,器官依旧短缺,器官捐献的理念宣传与教育还远远不够。

他曾受过帮助 也要回报社会

30岁的李然(化名),4年前因为慢性肾衰,在仁济医院做了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李然年轻的生命再次绽放,他觉得自己重生了。“我要好好活着!”他是在说给自己听,也说给那位遗憾离世的器官捐献者听。可是,命运有些残忍,今年,李然因突发脑出血而被送入仁济医院抢救,这一次,奇迹没有出现。

父亲忍着巨大的悲痛,将他的器官捐了出去。“我的儿子,曾接受过别人的无私帮助,那是救命之恩;现在他不行了,我们也想帮一帮别人。”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这位伟大的父亲做出了勇敢的决定,现场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们无一不感动落泪。

这是令仁济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办公室负责人赵杰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每一个器官捐献者的背后,都有悲伤的故事;但是更多人因此获得了新生,又带来喜悦和感动。”赵杰说,一边面对的是死亡,一边等待的就是新生,协调员成为连结死亡跟新生的纽带。

自2015年1月起,中国公民自愿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唯一器官合法来源,该规定实施的第一年,我国就实现了2775例公民逝世器官捐献,此后每年都在增长。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5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329万,实现捐献超过3.39万例,捐献器官超过10万个。

但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数量,还是远远大于爱心捐献的数量。我国每年有多达30万因器官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他们当中只有不到6%的人能实现移植,绝大多数人在等待中绝望离世。

没有爱心捐献者 就没有器官移植

器官捐献协调员,这是一个新职业。中山医院OPO办公室负责人宋康说,医学上对于器官捐献的要求非常苛刻,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患者“脑死亡”这一临床标准,将其列入潜在器官捐献者范畴。随后,就由器官捐献协调员出面与患者家属沟通,征询他们的捐赠意愿,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带给更多家庭生的希望。

也有家属主动捐献器官。宋康记得,有一位退休医务工作者,70多岁,脑死亡。子女主动联系OPO,表达了捐献器官的意愿。但是,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去世要有个全尸。“我把爸爸的器官捐掉,人家会不会说我不孝?”“医生,如果是我自己,我肯定愿意捐。但这是妈妈,我不舍得。”面对家属的婉拒,宋康认为,不容易打破的传统观念和世俗非议,是导致我国器官捐献率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30/百万人”的捐献率,我国器官捐献率还比较低。“应该说,现在人们对器官捐献的接受度已经逐年提高了。很多人主动登记成为了器官捐献志愿者,民法典也明确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前款规定同意捐献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遗嘱。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在发生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宋康说。

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朱建军医生一直与肝移植打交道。他说,能够接受器官移植,是万幸。还有更多病人因等不到捐献的器官,在无奈中离开人世。当供体器官平安送到,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朱建军也会由衷发出感谢,他已经不止一次写感谢信了。“器官捐献与移植,是生命的接力和赛跑,需要很多环节的支持。”在运输过程中,铁路、航空都已建立起绿色通道,确保供体器官能尽可能用最快的速度来到受体身边。在鼓励全社会知晓、理解并参与器官捐献工作的同时,医生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器官移植的发展。

这个工作并不好做,“不成功是常态,有连续4次不同意的,但第5次的时候同意了。”赵杰告诉记者,每次跟“脑死亡”患者家属沟通之前,内心都会挣扎,“当生命无法挽救时,家属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劝别人捐献遗体,被拒绝、被骂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从未放弃过,捐献器官是大爱行为,很多家属会理解的,家人的生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同样是医学的奇迹。”

“施予受”对接 登记更方便

对普通民众而言,支持器官捐献事业的第一步,是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对接上线正式启动。这是上海首批两家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对接“施予受”平台。

在这两家医院的官方微信上,有入口可进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并直接进入“施予受”平台数据库,只需在手机上就能完成。通过该平台登记后,意味着公民表达了希望在逝世后将器官无偿捐献的个人意愿,但真正完成器官捐献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严格死亡判定、临床医学评估、直系亲属签字、第三方的见证。

“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网于2014年3月正式上线,是中国第一家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网站。2016年该平台正式交付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管理。“施予受”中的“施”代表器官捐献者,“予”代表器官捐献事业支持者,“受”代表器官移植受者。“施予受”的宗旨理念,是传递爱与希望。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洁夫说,尽管中国器官捐献移植事业发展快速,但许多普通人仍然不了解这项事业,此次该平台与上海两家医院对接,也将进一步助推这项事业发展。

近年,上海市结合实际,着力规范管理,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上海目前已实现863例人体器官捐献。仁济医院OPO成立8年,捐献例数始终在上海市名列前茅,截至目前已实现捐献339例。在中山医院,实现捐献数量也超过百例。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就曾说:“医院是一个生死相搏、汇聚爱与希望的地方,我们与‘施予受’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平台完成对接,让器官捐献登记变得更加可及。”他还透露,2013年中山医院全体党政领导就自愿参加器官捐献,一起签署了《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

几年前,一部器官捐献主题公益广告《妈妈的心跳》很震撼人心:一个啼哭的小婴儿不管谁前来拥抱,都没有停止哭泣,直至靠近一个陌生人胸前,听到他的心跳,于是笑了——年轻人的胸膛里,装着小婴儿妈妈的心脏……

器官捐献工作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希望更多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加入到器官捐献者队伍中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