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6日 星期六
“红途”今天上线 更加扎实细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驻华使节探访花博会 3名航天员顺利穿舱“安家”
第2版:要闻 2021-06-18
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

3名航天员顺利穿舱“安家”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进驻天和核心舱 新华社 发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昨天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昨天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与载人飞船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昨天18时48分,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从2天到6.5小时

技术升级实现快速对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发射升空,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之前两器交会对接,差不多需要两天时间,为何神舟十二号在6.5小时后就能实现与中国空间站交会对接呢?

神舟十二号在原来的基础上技术升级,使用新的芯片和新的导航技术,采用了计算能力更快的国产芯片,具备在轨自主计算运行轨道的能力,不仅能够自主完成与中国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还大大缩短了时间。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介绍,神舟十二号就像是有着全自动驾驶功能的“超跑”,自主计算、自主判断到达目的地。

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交会能力得到加强,具有更复杂的交会对接飞行模式,具备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对接口对接和分离的功能,并将在本次任务中首次开展绕飞和径向交会对接试验。

从10个月到6个月

对接机构交付越来越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介绍,在一次次成就“太空之吻”的背后,八院研制的对接机构已经凭借其可靠稳定的优越性能,提前一步迈入了产品化的进程,这让团队在面临飞船的组批投产工作时,更加成竹在胸。

“我们计划每年投产5-6套对接机构,做到在满足飞行任务需求的同时,还能保证一定的存量。”805所对接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姚建介绍。

八院研制团队在天舟货运飞船在轨飞行验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对接机构产品通用的方案,将部组件产品化、通用化。通过一批投产、多船使用的方式,不仅大大节省了研制成本,还完善了部组件组批投产的机制,有效提高了双线作战的效率。“以往从生产、总装到试验,一套对接机构交付使用需要10个月,现在我们可以实现6个月。同时,组批意味着有源源不断的产品交付,一旦有临时发射需求,我们也具备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总装测试并投入使用的能力。”

19个月不能发电

飞船“家族成员”慷慨解囊

在神舟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后,三舱组合体或五舱组合体飞行模式下,神舟飞船会经历最长19天的大面积遮挡周期,即太阳电池翼被遮挡、自身不能发电。

“整个空间站系统的电源能量是可以互相传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唐筱介绍,神舟飞船可以接受来自核心舱的并网供电,且源头很多,可以来自核心舱、货运飞船或者实验舱。

神舟飞船停靠在大面积遮挡区域时,舱外的设备将长期处于极度低温的环境。研制人员开展了空间环境适应性的分析,针对舱外单机做了热设计的复核复算,并开展了模拟舱外热流条件的低温热平衡试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源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张思义说:“不同于核心舱、货运飞船,神舟飞船的分流调节器安装在舱外。为此,我们调整了分流调节器的加热回路,进一步提升了低温储存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空间站工程是一个大系统,核心舱+实验舱+神舟飞船+货运飞船,研制团队需要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能源供给。在这个大系统内,空间站家族成员们组成了和谐灵活的“供电大联盟”。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