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鹰
山芋,又叫甘薯、红薯、地瓜,熟悉它的人很多,查阅资料,说它营养丰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叶酸、膳食纤维等等,可在困难时期,人们关注的还是它的果腹作用。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家住在福建龙岩的部队大院,当地人说的“地瓜”,被母亲称为山芋,那种深黄色的山芋干软糯香甜,是我们姐弟几个最爱吃的零食,只是很少吃到。
母亲带我们几个到上海外公外婆家探亲,外公用母亲带去的全国粮票到粮店换山芋。我看着外公将山芋洗净切成“滚刀块”,然后把淘洗干净的半碗大米和山芋块一起放进锅里熬粥。外公手握芭蕉扇子扇煤炉,山芋粥要熬很长时间,我边看边咽口水。
1969年我插队落户到了淮北,这时的山芋是知青的主食。房东马大娘手把手地教我做山芋“粑粑子”:先将山芋粉兑上水,和好,捏一团在手心里,两手转动拍两三下后就成了“粑粑子”,然后将“粑粑子”往烧热的铁锅边沿上一贴,锅中放点水,盖上锅盖,就能手拉风箱“烧锅”(当地人说烧饭为“烧锅”)了。大约10分钟后,掀开锅盖,将事先调成糊状的山芋糊倒进锅,搅一搅,烧开后,山芋“粑粑子”就山芋糊糊的“饭”做好了。我学会了做这样的饭,还能将山芋粉、高粱粉、小麦粉和在一起擀成面条。
春天是种山芋的季节,将保存着的山芋切成块,埋入土里时将山芋块上有芽的朝上。山芋苗很快钻出来,转眼长成山芋藤,那绿色的藤铺满了一垄垄的地,煞是好看。山芋几乎不用管,不像高粱要一遍遍地锄地松土。收获时,抡起锄头朝已经裂开的土堆挖去,或拎起山芋藤使劲一拽,三五个比饭碗还大的山芋连着藤一并带出。老乡说,这时的山芋还不是最甜,要放些日子才好吃。
1988年我回到上海,在靠近静安寺的南京路上,偶尔能遇到装着一个“烤炉”的推车,那是小贩沿街售卖“烘山芋”。我发现婆婆也爱吃烘山芋,每次去看望她时,就买好带去,婆媳俩面对面边吃边“嘎三胡”。后来婆婆得了糖尿病,很馋山芋,我就买小一点的山芋,让她吃点山芋,但把大米饭减少些。婆婆惬意地吃着山芋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山芋是我家的“常客”,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也爱吃山芋,不过她们的吃法与我们那个时代不同,冰糖山芋汤——时尚小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