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伟
无论在老屋还是乔迁新居,我总要先把光未然的《黄河颂》张挂在显眼之处。虽说是水印木刻的仿品,但我非常珍视。有时,我还会用它测试来访文友的眼力,居然大多会看走眼,让我窃喜不已。其实,这幅作品的“真身”现被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收藏。
说起这件“墨宝”还有一段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双轨制转型导致物价波动,文学、出版和文化事业面临困难。为了解决作家们“出书难”等实际问题,巴金与王元化、吴强、于伶、李子云等老作家发起成立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巴老不仅捐出托儿子小棠代领的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奖金,还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亲自出任基金会会长。消息传开,文艺界反响强烈。
1991年,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成立后,京、沪作家和画家纷纷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以示祝福。一天,我走进基金会的办公室,见中国作协的殿熙正与基金会的徐钤说话。原来,殿熙是受光未然委托,前来捐赠书法作品的。此前,殿熙把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的事告诉了光未然,光未然说:那我也来帮一把,便提笔写了一幅字。殿熙说完便展开手上的一幅字,这是光未然写的《黄河颂》,共219字。
我一边看一边默念:“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越念越熟,想起几年前在“高复班”的课本里读到过,老师还在课上对这首诗进行了讲解。1939年初,光未然在抗敌演剧队时从马上跌落,摔断了手臂。一次,冼星海到医院探望,两人商议合作一台大合唱。光未然用了5天创作了400多行的长诗《黄河大合唱》,《黄河颂》是其中的一章。冼星海听过朗诵后很快完成谱曲。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中国。同时,我也知道了诗人光未然即是张光年。
在36厘米×70厘米的宣纸上,诗人把200余字铺排得错落有致,遒劲流畅的笔法中能体会出作者的笔墨功力,字里行间尽显诗人高涨的爱国热情。能欣赏到这幅“镇会之宝”的“真容”,我感觉眼福不浅。
光未然曾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但从不摆谱,很亲民。在我的记忆里,每次相遇,我都会口称“光年同志”,他则用微笑回应。在那些年里,我的相机留下了不少他与巴老相聚时的情景,有在巴老寓所的、有在病房里的,也有在杭州西子湖畔的……
2001年11月,光未然给巴老写来最后一封问候信后不久因病去世。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为纪念他,水印木刻了100幅《黄河颂》,我有幸获得一幅。闲暇时,我会在这幅难得的“墨宝”前驻足吟诵,常被这首诗中高远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所震撼,从中也品出了诗人和巴老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