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纪念馆自6月3日开馆以来,日接待人数超万人,人们心怀崇敬而来,仰望展厅内一件件尺幅巨大的艺术作品,更有许多人带着思考而来——迎来第一个百年的中国共产党,伟业建立之初的这群人,能量究竟从何而来?
纪念馆展陈项目总设计师、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说,在一个崭新的空间内,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群热血澎湃的人、一曲慷慨激昂的史诗,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而言,从表达形式到空间关系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 心的激荡
步入前厅,迎面而来的便是长15米高5米的瓷板画《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见下图),画面中容纳了一大会址、红船、井冈山、瑞金、遵义、西柏坡、北京天安门等革命圣地元素,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征程。左右两侧分别为7米长、3.5米高的《中流砥柱》和《民族脊梁》——长江三峡和黄河壶口瀑布的澎湃与激扬,长城在崇山峻岭之巅蜿蜒盘旋。
胡晓云透露,这三幅瓷板画采用了创新纳米技术,细腻的质感使其看起来既像油画又像浮雕。创作者董春欣说,从2019年到2020年9月的整个创作过程充满各种挑战,其间经历了20多稿的修改,色彩也从最初的丰富斑斓,到如今的含蓄内敛,基调统一。
电梯向下,两旁的灯光呈简约的白色,营造出一种时空隧道般的未来感,引导着人们探索一段往昔风云岁月。正式进入序厅,迎接参观者的就是主题雕塑《伟大的开端》(见上图),时间凝固在13位一大代表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的瞬间,5米高的人像雕塑令所有人举头仰望。创作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家蒋铁骊介绍,这件作品采用了青铜铸造的艺术手法,使雕塑闪烁出金属坚硬与沉稳的质感,象征着人物澎湃激昂的革命情怀与坚定的信念。
2 砖的秘密
主题雕塑两侧的浮雕同样是金属质地,远观,一侧的主题是浩渺南湖上的红船,另一侧则由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传播等重要事件发生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物元件构成,门头融入了云端。近看,会发现“砖”的形态组成了浮雕的基本块面。创作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邱加在石库门弄堂里长大,石库门的一砖一瓦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砖”就成为他创作中无法绕开的原点,“你看,红船的水波里,漾出的也是砖的边棱”。
邱加“砖”的概念运用,还化入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建筑外立面的浮雕上。六个墙面的浮雕,以雕版作为浮雕形式,每一幅雕塑几乎由一万多块金属小方块连接而成,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中勾勒出老渔阳里的建筑侧面,勾勒出中共二大的建筑门头,勾勒出中共四大的周边环境,勾勒出黄浦江沿岸密布的工厂轮廓……简洁的明暗对比,令人联想到建党初期的木刻版画艺术,亦可想象为现代人熟悉的屏幕上的像素。依稀,却可以让思绪绽放的画面,也是对于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革命同志的隐喻,随着观者的脚步偶然闪现的金属光泽,表现出一种艰辛与磨练后的绽放。
邱加说,创作之初,他曾经举着色卡环顾四周,比对周围新天地范围内建筑金属元素的色调,包括一大会址建筑上铜构件的颜色,“就是为了考虑到浮雕金属的颜色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雕塑要营造出一种吸引现代人进入其中一看究竟的欲望。”
3 火的力量
巨幅油画《星火》在展厅中所处的位置,承上启下,在这个巨大的画面上,58位散落于各地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首次集中亮相,正是从这58位党员中,产生了13位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因为描绘的人物众多,军旅画家陈树东先后走访了北大校史馆、北京图书馆、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国家博物馆、北大红楼,采访众多党史专家,记录了厚厚几叠的文字稿和近百幅人物速写,这一阶段艺术家耗费了两个多月时间,“但收获很大,一个早期党员的总体形象感和精神表达在我心中有了雏形”。
陈树东告诉记者,在以往的历史画创作中,“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一对矛盾,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历史画理解为“真实地表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画得越细越具体越好。在《星火》创作中,流淌而过的一个世纪,时间早已模糊,使这张历史画的重心不得不从“历史的真实”转移到了“艺术的真实”上,也就是说,这幅作品不是靠它所再现的历史事件感动观众,而是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来触动观众。艺术家在画面中弱化了叙事因素,通过写意的手法、特定的氛围来营造一种斑驳、庄严、凝重、宏大、遥远的历史感,降低每一个人的外轮廓清晰度,而把他们整体的结构色块统一起来,产生一种雄浑气势的画面效果。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青砖红瓦旁,繁华时尚的新天地人来人往。红色历史就在面前,似乎并没有百年的距离;红色基因已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在更广的“新天地”中焕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