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上海爸爸,你在哪里?”
第24版:新民环球/聚焦 2021-06-24
中国海员战后凭空消失 在英后代如今艰难寻亲

“上海爸爸,你在哪里?”

◆利物浦一处华人宿舍外站着的中国海员 本版图片GJ

◆佩里·李的父亲在被秘密驱逐后想尽办法返回了英国,陪伴在妻儿身边直至生命的尽头

◆彼得·傅站在唐人街上

记者 齐旭 实习生 方可

在他们的记忆中,关于亲生父亲的那部分有些模糊了。

有人隐隐约约地记得父亲站在炉旁,耐心地给妻儿炖土豆丁时的背影。有人则记得父亲往他的手里塞了一张5英镑的纸币。还有人记得有个亚裔长相的男人骑着摩托来看他,但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他已经记不清那是父亲,还是父亲的朋友。

没有机会请求父亲“别走”,也没有机会说“再见”,他们曾以为,父亲抛弃了他们。

恨与痛伴随他们长大成人。直到后来,他们发现,来自中国上海的父亲其实是二战中的无名英雄,却在战争结束后被英国政府秘密驱逐。

如今,他们想为父亲,同时也为自己和母亲正名,让更多人知道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失踪

父亲离家的时候,彼得·傅才两岁。

他还记得,母亲埃莉诺·傅带着他到位于利物浦皮特街的一家海员俱乐部打听父亲的去向,但没有人能给他们答案。

“母亲以为父亲抛弃了她。”回忆起父亲离开的那些日子,彼得的情绪有些低落。“这些年来我一直做着最坏的打算。”他说,自己曾以为当海员的父亲命丧大海,或是抛弃了他们母子。

再后来,母亲改嫁,并在彼得14岁的时候同继父移民去了美国,将彼得留给了在利物浦生活的外婆。

彼得成了没爹也没娘的孩子,一幅亚洲面孔又令他始终摆脱不了种族主义的困扰,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如意让彼得内心里充满着对父母的恨。

尽管父亲不在了,但彼得还是一直与利物浦当地的华人社区保持着联系。有一次,父亲的一个老朋友建议年轻的彼得去新加坡寻找父亲的下落。但彼得记着父亲抛弃妻儿的恨,说:“我去见他做什么?既然他当了逃兵,我就不会特地去找他。这就是我的态度。”

1946年2月出生的伊冯·弗利有个父母双全、还算幸福的家庭。可是9岁时,母亲格蕾丝对她说:“你和你爸爸一样,总是爱与人争论,想要改变世界。”这让弗利一度感到十分费解,因为这听起来一点都不像她那个好脾气的父亲。直到两年后,母亲郑重地向她提起了她的亲生父亲——一个曾在利物浦大学攻读工程学、当轮船机械师的上海男人杨楠(音)。

在格蕾丝的描述中,两个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挣脱了来自家庭对亚裔的歧视,在利物浦组建了小家庭,却在这个温馨的小家即将迎接新生命的时候,杨楠消失了。

现年76岁的朱迪·金宁,只在仅有的几张老照片和她的出生证明上“见”过亲生父亲蒋长翱(音)。一个亲戚还记得金宁的父亲“失踪”当天,母亲淡定地说:“哦,他一定是在外面打麻将了,因为他所有的衣服还在家里,没有问题。”可是,没有人再见到过蒋长翱。

他们的父亲究竟去哪儿了?

没人说得清楚。利物浦城里老一辈的人只知道,1945年秋到1946年间,不少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船员凭空消失,来自中国上海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

驱逐

直到2002年看到英国广播公司的一部名为《上海》的纪录片播出。

在这部纪录片中,两个年长的英国男子介绍了上世纪40年代他们在利物浦目睹到的一切:唐人街上进行着疯狂的抓捕行动,一些亚裔面孔的男性被强行拖到船上。

与此同时,纪录片还提及了一份编号为HO/213/926的解密文件。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1945年10月19日,英国内政部高级官员考特尼·丹尼斯·卡鲁·罗宾逊主持了一场13人出席的秘密会议,英国外交部、战争运输部、利物浦警察和移民检查局的代表均出席。正是在这场秘密会议之后,形成了这份编号为HO/213/926的文件,具体而言便是“强制遣返不受欢迎的中国海员”,但详细内容不得在议会和新闻界讨论,也不得公之于众。

之所以要强制遣返中国海员,是因为当时工人运动在全世界兴起,而这些平日里看来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开始想要争取与白人海员同工同酬的权利。于是,他们成了英国警方的“巨大困扰”。与此同时,二战结束,英国政府需要给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腾住房。

以什么理由看似合理地“送”走他们?英国政府可是“有经验”的。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有9.5万名留英中国人被英国政府以“无行为能力劳动人”为由驱逐出境。于是,二战后的英国政府企图故技重施,有了HO/213/926文件。

就在秘密会议后,利物浦的移民官员着手修改中国海员的官方文件,将他们的“归国日期”手动提前,要求他们即刻离开。如此一来,即便中国海员没有任何犯罪行为,也会因为违反所谓“入境条件”而被下达驱逐令。

为了尽早将中国海员赶走,利物浦当地警察和移民官员驱车在城市周边巡查,尤其是唐人街附近“广撒网”,围捕中国海员,并将他们带到停靠在墨西河中部的“蓝漏斗”号遣返船上。甚至,英方会无视和故意隐瞒一些中国海员由于与当地女性结婚而获得的留在英国的权利;在不告知其家属具体情况的背景之下,试图彻底抹去这些中国海员在英生活的痕迹。

英雄

男人们失踪了,只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由于养家糊口的顶梁柱不见了,饿着肚子上床睡觉、好几个孩子挤在一个房间、靠亲朋好友的接济勉强活着,成了许多人儿时的共同记忆。

那些嫁给了中国海员的英国女人,以及她们的后代,原本就承受着源于种族歧视的压力。因为英国政府的秘密驱逐,男人不见了,流言蜚语又困扰着女人和孩子。

人到中年,彼得终于得知父亲根本就不是逃兵,他只是被强制驱逐出了英国。“你知道我对这件事有多生气吗?”彼得这一生都在忍受着种族歧视。曾经,他会将这一切不如意归咎于父亲,但现在他知道,是秘密驱逐造成了这一切。

如果说民众肆意猜测是因为不了解真相和八卦心理,那英国政府又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事实上,这些被驱逐的中国海员是二战中的无名英雄。

据英国《卫报》报道,二战期间多达2万名中国海员被招募到英国商船队。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奔波在大西洋,他们驾驶商船,突破纳粹德国的封锁线,为英国运送不可或缺的石油、弹药和食物等。这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数据显示,大约3500艘商船被德国海军的潜艇舰队击沉。

为了颂扬这群在战时英勇无畏的中国人,1944年英国信息部制作了一部宣传片,欢迎这些新朋友踏上英国的土地,喝茶、习字、打乒乓球。

但事实上,来自英国官方的英式友好,只是停留在荧幕上的幻象。自始至终,这群中国海员都被当作“不受欢迎的异乡人”。

虽然一样冒着生命危险,甚至风险更大,他们的工资却只有英国船员的一半,从来没拿到过每月10英镑“战争风险”奖金,就算是阵亡了,他们的家属拿到的赔偿金也比英国人少得多。甚至,在英国内政部的相关驱逐出境文件,以及上级政府与利物浦地方官员之间的通信中,提及他们的文字间都充满着蔑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英国官员断言中国海员“超过一半患有结核病”。对于中国海员的妻子,他们同样不留口德。一名官员在那场秘密会议中宣称,嫁给中国海员的英国女人大多是妓女。

“这个论断点燃了我的内心。”弗利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对这些女人下如此笼统的定义?我见过一些这样的女人,包括我的母亲!你怎么敢这么说?”

寻亲

今年是那些中国海员被秘密驱逐的第75个年头,那些中国海员的后代也彼此联系上,团结在一起并自称“浦之龙”。

对渐渐老去的“浦之龙”来说,能够去寻找“上海爸爸”、找回失去记忆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寻亲之路也因为当事人的老去而变得越发艰难。

“我只是想知道,他安全回中国了吗,他后来怎么样了?我在中国有兄弟姐妹?要是能知道就好了。”金宁念叨道。

弗利还记得,她去养老院探望最后一名依然健在的中国海员的妻子时,后者动情地说:“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年纪,得知我可能并没有被他抛弃,也足够了。”

可是,“我们的感受,对英国政府而言,无关紧要。”弗利说,时至今日他们依然没等到来自英国官方的道歉,更别提对于寻亲的帮助了。

“我从来没有谈过补偿,我对钱不感兴趣。我只想要一个该死的道歉。”彼得后来得知,他的上海爸爸于1979年在新加坡去世。

如今,每到傍晚时分,彼得总喜欢一个人开车到码头,站在海边,看着来来往往的邮轮、集装箱货轮,这让他感觉终于找回了与父亲断了数十年的联系:“我如此依恋大海的唯一原因,就是我的父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