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张玉华  巧手制红船编织中国梦 太浦之北,“茭”野之乡 发展数字经济青吴嘉亮“大招”
第12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07-06
青浦太北村

太浦之北,“茭”野之乡

香樟傍于太浦,白鹭栖于田间。走进青浦练塘镇太北村,河道纵横,田园迤逦,民宅错落,风貌古朴。一茬茬茭白青翠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淡淡清香扑鼻而来。

“华东茭白看练塘,练塘茭白看太北。”81岁的徐仕良介绍,太北村共有6000亩次茭白田,一个村子就能满足整个上海的茭白供应量。白如玉、嫩如瓜的太北茭白如今出现在长三角甚至大半个中国家庭的饭桌上。

4月大棚,5月露天,6月“再生茭”,7月“青练一号茭白”,9月新品种,10月第二茬,11、12月“晚茭”……十余种茭白错季生长,错时入市,一年大部分时候都能品尝茭白的鲜香。

现在自然静谧的太北村,曾经是疏通太湖与黄浦江水道工程的第一站。“以前太湖和黄浦江还没连上,从吴江芦墟、黎里到青浦金泽、练塘,要跨越369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太湖,洪水一旦爆发,炸坝泄洪,第一个被淹的就是我们。”对着当年的抗洪照片,青浦区练塘镇太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峰说道。

“挑着土从河道中心到两岸,一个来回就要500多米,要爬将近8层楼高。”张欢峰告诉记者,当时每家每人每天承包一个土方,乡里的村民们与市区的产业工人、机关干部一起,挑起了近40%的修筑太浦河大堤的土方工程量。“人人关心太浦河,一切为了太浦河”,村里的养殖户濮金水根贡献170多亩鱼塘,在练塘镇,像他一样贡献出鱼塘、粮田的还有1000多户。

沪苏浙皖的人都赶来支援,上海段全线从开工到竣工,前后有6万多人参与。太北村加上附近村子只能容纳约3万名战士借宿,村上的老党员以身作则,让妻儿搬到亲戚家,将自己的屋子腾给各区县基层的指挥部。“头顶星星脚踏冰,不完成任务不收兵”,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太浦精神”不断鼓舞着村民们的斗志。1995年11月,太浦河上海段最终全线竣工。

这段回忆被记录。而在太北村村史馆中,还有一面墙是空白的。张欢峰说,准备在墙上记录乡村振兴的精彩瞬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太北势在必行。”

本报记者 杨欢 实习生 陈亦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