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不拿钱的军队照样所向披靡
第20版:军界瞭望 2021-07-19

不拿钱的军队照样所向披靡

回望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描绘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的画作

红军连队的伙食账

红军战士笔记里记载的三大任务

红军总政治部《红星画报》刊登的连环画《发扬阶级友爱》

毛泽东在福建连城新泉村与红军政工人员交流心得

◆马沈

从1927年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之后22年的武装斗争中,无论同国民党反动派还是与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它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奇迹——这支不发军饷的队伍,却所向披靡,打败兵力远超自己,武器完全占优的敌人,建立新中国,完成伟大民族复兴的第一步。

何以做到这一点?除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官兵一致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1 打破“当兵吃粮”天理

在中国,“当兵吃粮,拿饷卖命”似乎天经地义。清末编练北洋新军,入伍者以三年为期,期满退伍,当兵管吃管穿,每月有银四两二钱,能养活五口之家。上世纪20年代,士兵军饷一般为每月大洋八元,也够五六口人家用,军官就更高了,连长月饷上百元,当年肥田不过每亩几十元,当上一两年军官,就能买房置地。但事情另一面,却是一旦军饷短缺,军队就会哗变溃散,或被能发饷的派系收编。

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不得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部队能吃上饭都不容易,筹集大笔军费,更是天方夜谭。从1927年三湾改编到1929年古田会议,人民军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官兵一致原则,内容包括:在部队中取消军官的特权,规定官长不得打骂士兵,官兵在政治上平等。连以上各级建立士兵代表组成的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行政与经济管理,并有监督军官之权。

基于这一原则所确立的制度保障了同为阶级兄弟的新型官兵关系,特别是取消军饷并改为供给制后,部队不发钱只发基本吃穿,每人每天只有三至五分钱的伙食费,每至月底,官兵同样发一点伙食尾子,在这种待遇下,部队依然团结如初,开创了中国治军历史的奇迹。三湾改编及后续的建章立制,首先强化了政治领导,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并实现军内政治经济民主,军官不允许打骂士兵;待遇虽差,但账目公开,士兵参与管理,旧军队司空见惯的“吃空饷、喝兵血”现象荡然无存。士兵一下子有了和军官平起平坐、当家作主的感觉,官兵同穿粗布衣,同吃红米饭,同住茅草房,士兵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对部队有很强的向心力。

2 公道正派得人心

经过三湾改编的新型人民军队,看似装束寒酸、装备简陋,却与国内其他军队彻底划清界限,拥有远超外表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当年,江西中央苏区民歌唱到:“如今好,红军兴,官兵夫,一家亲,吃穿用,一样同,官长们,不打兵。”这形象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新型官兵关系。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坚决废除打骂士兵、肉刑等雇佣军队做法,用民主方法带兵,军官要尊重士兵人格、坚持为兵服务,同时激励广大士兵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始终保持高度的统一。1928年的井冈山上,寒冬腊月,毛泽东把自己领到的棉衣送给暂时还没有领到棉衣的战士。长征胜利的“奠基礼”——直罗镇战役中,毛泽东亲临前线,逐个查看伤病员的伤口,一个一个地喂水。红三军与敌人激战中,军长贺龙提枪策马两救警卫员。长征途中很多人受冻挨饿,干部把干粮匀给战士吃,首长把马匹让给病号骑,关心战士胜过自己。这种“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伴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团长、师长乃至军长都是冲锋在前、后退在后的楷模。

正是基于官兵平等,发扬民主,人人都是革命队伍的主人,红军内部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红军初创时期,就推行三大民主:政治上,士兵开会时有说话的自由,可以监督批评干部;经济上,实行账目公开,伙食由士兵自行管理;军事上,实行官兵互教,战前听士兵建言献策。这些民主作风极大汇聚了官兵的才智,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战争中,部队无论选人用人还是评功评奖,只看战绩,只看贡献,有功提升,有过则降,“今天是排长、明天是连长;今天是团长、明天是营长”,这种公道正派的作风非常利于战斗力提高。另外,不断完善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是对战士的规范,也是对各级干部的要求。

3 别的军队学不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散,除了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废除繁琐的礼节,经济公开。中国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

1935年10月,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率领东北军围剿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短短三个月,东北军就损失两个师又一个团。对此,张学良感慨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他还对其部下说:“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谁能把军队带成这个样子,带得都跟你走?还不是早就带没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也想打游击战。1938年,国民党军委会在武汉开会,有“小诸葛”之称的桂系将领白崇禧称,既然共产党八路军能在敌后打游击战,国民党军同样也能。他提议,黄河以北的国民党部队一律不过河,就地开展游击战。蒋介石点头称是,宣布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重点,调动50万之多的兵马进入沦陷区,准备开展游击战。为了训练部队打游击战,蒋介石后来在湖南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班是有了,老师从哪来呢?当时谁会打游击战呢?当然就是共产党。时值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邀请叶剑英率领一批共产党教员授课。课上讲了什么呢?游击战的经验不是怎么打,而是怎么组织,共产党这边的老师就说了,要做到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比如八路军总司令和士兵吃一样的伙食,穿一样的衣服。还要做到军民紧密结合,充分发动和依靠敌后民众的力量等等。来听课的国民党军官当场就泄气了,表示自己根本做不到,别说军长师长,就是连长也不可能和士兵生活一样。至于发动民众,更是不会做,也不愿意做,用山西军阀阎锡山的话说:“民众不发动是个空子,发动起来是个乱子”。果然,后来国民党军的游击战确实搞不下去,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国民党军官贪图享受,做不到官兵平等!

回望人民军队成长史,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官兵一致,部队拖不垮、打不散,一路走过千山万水,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始终保持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对我军建设提出的政治要求。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方面,就是弘扬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向心力凝聚力,保证部队团结统一和纯洁巩固,真正做到“能打仗、打胜仗”,不辱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