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研究“唇读”助语言障碍者“看”人说话
第21版:新民海外 2021-07-19

研究“唇读”助语言障碍者“看”人说话

2017年,曾飚40岁生日时,爱开玩笑的同事们故意送了一张“50岁”的贺卡

曾飚博士(左一)和他的同事们

文 忠彭 子翕

华人之星

人物名片

曾飚

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讲师

浙江瑞安中学英国校友会会长

“人讲每句话的时候,嘴唇的运动和传达的语音信息,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最近我就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曾飚谈及自己正在研究的“唇读”时说,这项研究很小众,却非常有价值。

作为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和治疗学院讲师,曾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心理学打交道。

曾飚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学业,又留学英国攻读博士,然后在当地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他所做的语言障碍治疗项目评估,受到英国教育部的资助,为英国医院和学校选择语言障碍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2013年,曾飚曾回国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并于2015年研发出一款“智能脑电眼镜”,可帮助中风后的人群、失语症、有语言障碍的人群辅助交流。

1 语言专业跨界研究心理学

1977年,曾飚出生于温州瑞安,1995年从瑞安中学毕业,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专业是汉语言学。大一时,曾飚读到一篇关于认知科学的文章,对人是如何处理语言系统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4年后,他跨系考到了北大心理系研究语言心理学。

硕士毕业后,曾飚打算去英国继续深造。但尝试申请了几所大学,都被要求先去读一个英国的硕士学位,再申请博士。“我觉得自己在国内经历了3年的硕士训练,已经足够了。”

最后,曾飚凭着明确的研究项目和扎实的研究经验,获得英国政府设立的海外学者奖学金(Overseas Research Scholarship),前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

曾飚从小对外国文学比较喜欢,对英国影视和文化情有独钟,更是007系列影片的忠实影迷,而英国湿润的气候,也很像家乡温州。他非常享受当地的生活,毕业之后就决定留在英国,成为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和治疗学院讲师。

“这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我家在布里斯托,属于英格兰,大学在卡迪夫,也就是威尔士首府,属于联合王国的另外一个国家。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几乎每天开车经过连接威尔士和英格兰的跨海大桥,‘出国’工作。”曾飚开玩笑说。

从北京大学到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曾飚的学习、工作都与心理学相关。研究之余,曾飚曾担任《英伦学人》杂志的主编。《英伦学人》是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的刊物,旨在为在英求学与治学的华人学生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从2004年开始给杂志写文章,换届的时候就开始承担起主编的工作。”担任主编期间,曾飚尝试着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将杂志从季刊改为月刊,还做了一个网站。

曾飚还一边工作,一边给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部和《金融时报》中文部供稿。“最开始我是免费给BBC中文部供稿的,后来他们给我开了个专栏,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国留学生眼中的英国高等教育、科研、时政评论类’等内容。”曾飚说,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后,BBC开始给他发稿费,曾飚也相当于成了BBC专栏作家。2012年,曾飚停下所有写作,将心思全部投入到工作和研究当中。

去年开始,因为新冠疫情,曾飚只能居家工作,授课也转为在线形式。“这给师生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一堂50分钟的大课,我可以一气呵成,中间还可以插几个玩笑。现在我要对着摄像头,自编自导录制课程。考虑到学生看视频注意力维持不了很久,录像一般就是10分钟,短短时间里,还要考虑讲得有深度。视频还需要加字幕,因为有些学生是特殊人士,比如有听力障碍。”

2 “冷僻研究”帮助特殊人群

“我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曾飚说,在这个领域里,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语言障碍治疗项目评估。这项工作受到英国教育部的资助,为英国医院和学校使用的各种语言障碍治疗方法做经济效益评估,以此为依据选出最优方案。

除了论文之外,曾飚还写了很多报告给英国议会和教育部做参考。“这份工作在学术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让我觉得,自己长时间待在实验室里做的那些冷僻研究,其实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群,语言和心理学这些相对理论化的学科,也有一些应用的价值。”

疫情给曾飚的教学增加了很多挑战,但这一年多也是曾飚职业生涯里最高产的时间。“最近刚刚和学院开完了工作会议,学院让我把重点放在科研方面,领导学院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同时筹备下一个5年的科研评估。”

最近几年,曾飚正在研究一项有关“唇读”的课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可以通过嘴型是圆的,还是扁的,来判断对方说的是‘啊’还是‘一’,但是普通话有4个声调,我们能够通过嘴唇特征来区别吗?”这个问题,曾飚已经研究了4年,取得了一些小成果。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在‘看’别人说话,而不只是‘听’人说话,我们在与人交流时,会看人眼睛、嘴唇的不同反应。”曾飚说,这种脸部表情变化,在社交中,有着不同的效果。

曾飚的唇读研究,将特定的发音对应特定的嘴型或者面部肌肉运动,让有听力损伤和听力障碍的人可通过看说话人的嘴型而明白话语。曾飚将自己的研究课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训练机器通过对嘴型的识别来“听”懂人言,从而展开更加便捷有效的人机交互体验。

2013年,曾飚带着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创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伯恩脑电,从事脑电波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和开发。2015年12月,曾飚和研发团队研制推出了第一款产品——“智能脑电眼镜”。这款外观貌似眼镜的产品,通过对采集到的脑电波信号进行编码,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能够辅助中风后的人群、语言障碍人群和失语症患者与外界交流。

3 不减的乡情和不改的乡音

旅英10多年,曾飚还常常被妻子揶揄“乡土气息浓厚”。曾飚将此归结于自己浓重的家乡情结和不改的乡音。

2017年,曾飚发起成立瑞安中学英国校友会。“我是一个对家乡方言很有感情的人,经常会在网上用方言表达什么,我也希望借助校友会,让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讲讲方言。”去年4月,曾飚还回到家乡,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题为《乡音难改:温州话的心理学研究价值》的精彩分享。

“虽然没有刻意在海外传播温州方言,但有机会我就会使用方言,大概有两点原因:第一,由于专业的原因,我爱研究语言,温州话作为一种方言,有文学美感,也有语言学的价值。第二,对一个海外温州人来说,方言是唯一的行李,是护照,也是回乡证,我不想失去。”

瑞安中学英国校友会成立4年多,多次参与了与温州在人才交流合作方面的访问接待。去年疫情期间,校友会还发动校友,组织抗疫物资驰援温州,同时通过社交网络、视频会议和实地拜访等方式,为在英中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提供咨询和帮助,消除他们的顾虑和担忧。“目前英国疫情反复,这项工作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另外,由于疫情,甚至还出现对华人乃至亚裔人士的不友好态度,我们准备采取一些行动,来抵制这种不良倾向。”

曾飚注重乡情。2003年第一次到英国,遇到一批劳务输出的温州老乡,因为他们语言不通,曾飚常常帮他们做一些翻译工作。“这对我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后来一直保持着联系。十几年过去了,他们中不少人成了老板,布里斯托一条最热闹的商业街,就有他们3家餐饮店。”曾飚还和瑞安中学英国校友会成员参加“伦敦十公里跑”慈善活动,为国内的自闭症儿童募捐。

除了帮助身边的人,曾飚也积极为当地华人发声。2013年,曾飚受邀为一家华人机构做社会调查,主题是英国警方对待华人社团的态度和方式。最后这份报告出来后,作为听证证据,被呈至英国议会。

过去四五年,曾飚每年都会利用假期回国,一方面探望双方父母,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孩子们保持与中国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他们精神上的根在中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