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图文并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城市温度就是平凡中的感动
第16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7-22

城市温度就是平凡中的感动

——访电影《大城大楼》编剧何晴

编剧何晴近影

■《大城大楼》海报

明天,电影《大城大楼》即将上映,故事包含年轻人梦想,也展现城市的温度。“其实从大城大楼到菜场超市,从清晨到日暮,在这座城市里,你总会遇到温暖人的故事。我有一个本子,随时会记下这些感动的瞬间,电影里你们看到的一些片段,也是源于真实的生活。”编剧何晴说,“刚刚在公交车上,我还看到一幅看似寻常却非常暖心的画面……”

一个本 记录感动

提起何晴,很多人都看过她写的电视剧,比如描写知青生活的《原谅》,充满现实意味的《买房夫妻》,还有黄磊和海清主演的《小别离》……她出身于影视世家,外公陈荒煤是电影评论家,外婆张昕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姨外婆是著名演员张瑞芳,丈夫朱枫是导演,妹妹何明是她的编剧搭档……这样的家庭氛围,可以说是创作源于生活了。

“1996年我从北影毕业时,家里人商量,觉得我们家都干这行,但大都在北京,也应该有人在上海扎根,用心感受这座城市,于是我就来了。”何晴说。二十多年间,她在上海结婚,生儿育女,买菜烧饭……写《小别离》(展现中考家庭的故事)时,儿子在中考,后来参与策划《小欢喜》(展现高考家庭的故事)时,儿子在高考。都是切身体会,共鸣自然不同凡响。

除了自己的故事,何晴还喜欢逛菜场,和阿姨妈妈们一起聊天,可以从菜价涨跌聊到好人好事再到世界和平,分别之际难舍难分。难能可贵的是,何晴讲着一口标准的上海话,菜场里从来没有人听出来她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一次,儿子女儿操着一口普通话陪妈妈一起去菜场,阿姨们还批评何晴:“为什么在家不和孩子们说上海话?”何晴心想,自己的上海话也是后来学的。

白天,逛逛菜场超市,傍晚,她会在公园广场,看阿姨们跳舞,观老爷爷下棋,听到的见到的那些片段,她都会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就好像昨天她坐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对外地游客问司机哪里有药房,上海的老爷叔立即主动请缨带路:“下站下来,我带你们去!”何晴说:“生活是创作之镜。”她将小本子上的故事都化成影像,一部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就这样将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把寸寸泥土垒成《大城大楼》。

一面墙 致敬平凡

创作即将上映的《大城大楼》时,何晴和妹妹何明一起,也是沿用了她们熟悉的创作方法,带着小本子出发,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这部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何晴说,“要感谢上海中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在了解上海中心的建造过程时,何晴认识了上海中心的某位负责人,他连续在工地上吃了六年年夜饭,可以叫出每个工人的名字。在上海中心,何晴看到了一面“功勋墙”,墙上记着所有为建造这座大楼付出过努力的人名,包括每一位工人和做饭阿姨。“我看了一个纪录片,一个外地工人带着自己的女朋友来到上海中心,在这面墙上自豪地指着自己的名字。”何晴说。上海中心还有一面墙,那是上海中心党建中心爱心任务认领墙,上面会写哪家老人需要棉被,哪位少年需要帮助……爱心任务由党员们自愿认领,非常抢手,可谓“手慢无”。

影片中,何晴把这两面墙联系在了一起。一位曾参与建造上海中心的工人因为一次交通意外去世,他的孩子因患眼疾而失明,上海中心的党员们一起帮助孩子重见光明,大家抱着孩子在功勋墙上去触摸爸爸的名字,颇为感人。大城大楼绝不是冰冷的钢筋丛林,爱让大楼温暖。

全甲格斗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何晴在生活中,也走近了这群热爱全甲格斗的年轻人。“全甲重达几十斤上百斤,他们有时候出国比赛,都是自费,抱着很重的头盔,坐着经济舱坚持十几个小时,只为在赛场上战胜国外的对手后,扬一扬五星红旗。”何晴说,“在影片中,他们终于‘战’上了上海之巅。”

《大城大楼》自有它让人仰望的高度,也有平凡英雄带来的感动,同时它更包容着年轻一代的梦想。 本报记者 吴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