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不似之似 风景这边独好 跷起了大拇指 冷峭俊美  风姿飘逸 诗酒墨香
第19版:夜光杯 2021-07-22

跷起了大拇指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李大伟

大拇指,在中国人眼里非常金贵,简直舍不得出手。黄世仁逼着杨白劳卖喜儿,就是逼着他按手印,必须是大拇指,相当于公司财务章。

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仁也。”之后的中国人,被孔子的说教笼罩着,谨言慎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变得很含蓄。有道是:“文章且须放荡,立身先须谨慎。”写作可以夸张,为人必须沉稳,跷大拇指则属于“过犹不及”的夸张性肢体语言,所以使用率很低,近于吝啬,如“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因为含蓄,赞赏你不过颔首而已,轻易不会跷大拇指,除非没啥文化,比如当年赤膊兄弟在外闯码头,终于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派“大本”到新村老工房来接当年老兄弟们去南京路上的新雅饭店喝早茶,在桌上,才会大呼小叫竖大拇指:“侬老茄!侬来赛!侬还有啥闲话好讲。”情不自禁。

一掌五指,表意者三:小拇指跷起,且内卷如钩,旧称跷兰花指:发嗲,女人专利;一个甩甩,形容渺小,男人专利。大拇指表情最丰富:朝下,管着卖身契;跷起,朝后,甩过了耳朵,那是自嗨:“侬晓得我是啥人?外头去打听打听,不晓得我,说明侬外面不混额。不认得我,是侬额错。”大拇指跷跷,大脚髈豁豁,那是白相人立弄堂口的形体动作。大拇指跷起,朝前,是夸你,相当于形容词。手臂伸得越直,比较级越高。

我的小学——鞍山七村小学是个外宾参观的定点单位,它代表新中国工人新村的幸福指数,外国人临别登上大巴,总是跷起大拇指。我们见了,莫名地兴奋。

同学张立雄,移居国外三十年,回国谈起老外待人接物,喜欢跷起大拇指,几乎下意识,好比饭前便后要洗手。原来西洋人为人夸张,表扬没有比较级,只有最高级——跷大拇指。听罢,我恍然大悟,想起当年的感动,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式毛笔字不用了,改用西式钢笔,握笔的手势是钢笔的,不是毛笔的。语文,除了汉字是中国的,教学方式也是西方化:天天分析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结果大部分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汉语,却不太写得好汉语文章,好比吃中餐,不会灵活用筷子,因为执筷方法不准确。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群里微友们的表达方式也西洋化了:跷大拇指!看到这些表情包,千万别激动。你转载一篇文章,随之而来,不是献花,就是跷大拇指,或同时出现。没有文字,只有表情包,那就是“只动手指、不动脑子”的敷衍表态。这个群,仿佛哑巴聚会:只有动作,没有语言。

记住:竖大拇指就像洋人说“我爱你”,只能理解为:我不恨你,绝不是中国人所说的“我爱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下次他转文,你也跷跷大拇指。过去叫呼应,现在叫“互粉”,也是线上的人情世故。

线下的社会地位越高,线上粉你的大拇指越多,多到满屏拇指可掬,很像洗脚店的招贴画。

线上的群,与线下的群,一样一样滴。

还有更过分的,一个人高高举起七八个大拇指,仿佛大拇指越多越热情,好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容有知识——一支笔:大学生;两支笔:研究生;三支笔,修钢笔的。举一堆大拇指的朋友,听得懂(口+伐)!

因为缺乏想象力,企图以数量级代表比较级,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

微信群里的大拇指,就像空气一样,有用却不值钱,因为泛滥。线上的大拇指,不及线下凤爪。凤爪虽贱,但要花钱。线上拇指完美无瑕,就像线上献花,一钿不值。还是线下朋友靠谱。

所以西洋的教学名言:好孩子是夸大的!这叫大拇指教育。但可能的话,不妨问问傅雷:他的钢琴家儿子傅聪是夸出来的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