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不似之似 风景这边独好 跷起了大拇指 冷峭俊美  风姿飘逸 诗酒墨香
第19版:夜光杯 2021-07-22

不似之似

王恩科

“不似之似”是先贤沈灏、石涛、恽南田等对中国画提出的一种作画理念:认为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能照搬客观物象,要对客观物象有所概括和取舍,以求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认为酷似原物,反而失去了艺术属性。临摹古贤画作,亦然,初始力求形似,至高级阶段则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谓之“不似之似”。黄宾虹曾说:“绝似物象与绝不似物象,皆欺世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白石老亦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对中国画最高审美境界的精辟定位和完美诠释。

我以为此话也完全适应于中国书法。初时临帖,要亦步亦趋,力求形似,但不能永远如此这般。如果以极似古帖的字形去创作,那就成了集字作品了,何来创作之意?所以临帖只是学书的一种手段——临,是为了不临,接近它,是为了离开它,似,是为了不似。但这里的不似,也不是脱离传统,自搞一套,而是遗貌取神,有古帖的神韵,传统的影子,让人感觉似曾相见,但又不同。如是,方为集大成者也。

很多人临了几年帖,就以为学会了,便离帖创作了,结果写来写去写不好,于是叫嚷:“入帖容易,出帖难。”其实说这话的人,根本就没有入帖。他们以为形似了,就算入帖了。殊不知,“形似”只是临帖的初级阶段,谓之实临。临帖的高级阶段是意临,要形不似神似。师其心,而不师其迹。要在共性中求个性,规律中求变化,必然中求偶然。入古要能出古,如果能过这一关,你就悟到了原帖的玄奥,得到了原帖的神韵,把原帖的营养消化吸收,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离帖创作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所以,真正入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勤奋,还要天赋,还要学养。勤奋是雨露,天赋是阳光,学养是土壤,三者缺一不可。入帖是个漫长的过程,傅山有云:“似与不似间,即离三十年。”意思是临帖的规则,要琢磨实践很多很多年,绝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准确地讲,古人称临帖叫临摹。临摹有两层意思:摹和临。今人学书大多怕麻烦,只临不摹,所以形态不逮。须知学书先有形似才能进入神似。形似不能缺少摹写这一步。摹写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莫过于双勾填写。而双勾是非常耗时的。先贤告诫的学书须面壁十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不无道理的。

“不似之似”的核心意义是强调审美优先,而不是形态优先,如果强调形态,忽视了神态,那就走上了肤浅的形似之路,成为书奴,不仅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艺术。要达到不似之似的境界,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寻找书道之源。没有源,哪来流?这个源就是传统经典的精髓。如古人所言:“张帖于壁间,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能琢磨出古帖的玄奥,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它,如果看不出玄奥在哪里,自然也就无从学起。盲目临习,往往只学了点皮毛和抓痕,如何能出帖创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