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同美国为邻,从不是件易事 默克尔之后,欧美关系坎坷依旧
第22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1-07-22

同美国为邻,从不是件易事

万戴

中国拉美学会理事拉美问题学者 万戴

今年6月23日,联大再次通过了呼吁美国结束对古巴经济封锁的决议。可就和拉丁美洲许多议题一样,这位强邻何时会对古巴放手,国际社会始终无可奈何。相反,就在几周后的7月中旬,事态趋向了更为严重的方向。

夺人衣袍,笑人赤裸

7月17日,包括古巴现任领导人迪亚斯·卡内尔以及前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内的超过十万古巴人举行集会,支持古巴革命、反对美国封锁。这一集会,是为回应7月11日因疫情之下物资严重匮乏而引发的反政府游行。

在疫情压力之下,古巴经济和民生确实面临着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大压力。但谈到11日的反政府游行,无论直接或间接,都与一个强大的邻国有颇多联系。

就在11日游行前不久,原本散布于社交媒体的相关贴文,被集中于“#SOSCUBA”(拯救古巴)的标签下进行整合、组织,将对现状的不满孵化成线下的反政府游行。创设该标签的公司注册于美国佛州,并获得过美国政府性机构的资金支持。

若将视角拉远至近百年来的美古关系,吊诡更加明显。这场示威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民生危机引起的不满,而政治诉求则是副产品。然而,古巴经济困境的最直接原因,正是这位强邻的“努力”。自上世纪60年代初直接军事干预失败后,美国开始了对古巴超过半世纪的经济封锁。到了特朗普时期,对古巴的制裁更是变本加厉。

封锁和禁运给古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情期间变本加厉的制裁更是对古巴造成了实质性伤害。相关设备与物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新冠疫苗的生产与注射,给公共卫生带来重大隐患。

合利则用,不合则弃

在古巴反政府游行爆发前4天,另一个加勒比国家海地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在家中遇刺身亡,行凶者“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这个加勒比地区最为贫穷的国家,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

这场悲剧甫一开始,就和美国纠缠在了一起。针对行凶者自称美国禁毒局特工,美方第一时间辟谣。但随着嫌疑人不断落网,目前可以确认行凶者中存在美联邦执法部门线人,而被认定为刺杀策划者的克里斯蒂安·萨农亦为海地裔美国人。

海地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第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今却只会让人联想到“贫穷”和“动荡”。加勒比地区被历史学家卡丽·吉布森喻为“帝国的十字路口”,而海地在该地区也占据要冲地位。为掌握对这个岛屿国家的主导权,削弱欧洲国家的实际影响,美国于1915年出兵海地,对其实际占领长达20年。依靠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手段,美国百年来在海地从未退场。

《华盛顿邮报》日前刊文对比了几十年来美国对古巴和海地移民的不同:对古巴人是“张开的双臂”,而对海地人则是“回程机票”。这种不同的态度,大抵是由于两国与美国不同的关系,也由于其移民在美国国内政治影响力的差距造成的。

美式慷慨,必有代价

由于美国的实力和无出其右的地区影响力,如何与其相处,如何面对美国提出的要求,成为拉美地区中每个国家的“课业”。

今年3月初,墨西哥政府开始试图向美国借用一批疫苗,以解国内燃眉之急。然而,美方却以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每个美国人都能获得疫苗”为由予以拒绝。

3月19日,美国奇迹般地同意向墨西哥出借270万剂阿斯利康新冠肺炎疫苗。而几乎同时,墨西哥政府宣布将在其南北边境限制人员流动。此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墨西哥此前的移民政策,在事实上阻断了中美洲移民北上赴美的道路。

然而,当媒体分别向美墨政府问及这两者是否存在联系时,得到的回复是一致的:这是两个单独的议题,不存在任何联系。

在6月23日联大投票当天,面对国际社会有关呼吁,美方将对古制裁描述成“推动古巴进步的工具”。这不禁令人想起从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的时代开始,拉美国家不得不开始的一门艰难课程:学习做一个“可爱”的邻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