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叶奇
今年初,女作家章慧敏在夜光杯发表了《站着还是躺下》,讲述她陪伴九旬老母玩在当下的故事。小心呵护、大胆精心都是孝。于她,宁肯让老妈站着开心,也不要躺下。文章引起不小的反响。有人说:人生百年,六十之后才是黄金时代:品天下美味、看大好河山。但也有人认为,老了,多躺躺吧!养老,你愿站着还是躺着?这期的作者是几位“小老人”,他们讲述了陪伴“老老人”的故事。他们创造条件也要让老人动动,他们动足脑筋:讲故事、拌嘴……总之,就是要让老人动起来。当然,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老了,应该量力而行。
老妈向前冲
爱华
我的父母都是离休干部,生育了我们姐弟四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到大,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后来组建了家庭,我们三代人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五年前,90岁的父亲病故,母亲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明显感到,曾经身体硬朗、做事风风火火的她走下坡路了,人变得木讷,记忆力衰退,渐渐开始前说后忘,后来,发展到连儿女的名字都叫不全了。我眼看着她越来越懒得动弹,连一日三餐都不肯张嘴,胡搅蛮缠也成了常态,以致身体机能衰退,一张五尺的床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
母亲的变化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年父母照顾我们是无条件的,现在轮到我尽力了。可现实是,老妈已离不开床,怎么才能让她的身体“躺着”,但行为是“站着”呢?我终于想出了个“投其所好”的办法——老妈记不住眼前事,但解放战争年代她经历过的事就像一本老影集似的,不断地在她脑子里翻看。我陪她左右时,她常常会突然冒出:“你爸肩膀里那块弹片不知拿出来了吗?”“小四,你去叫通讯员小刘来看看我们呀。”那么我来帮老妈翻开昨天的一页吧!喂老妈饭,她照例拒绝,就不张口。我赶紧说:司令员刚才打电话来了,问你身体好不好?我说你不肯吃饭,他生你气了,说没有好身体怎么上战场?老妈听懂了,勉强吃了几口,又不肯吃了。我又说:司令员命令你,一顿饭必须吃满十勺,否则就不算完成任务……
就这样,我搜索脑海中父母曾讲过的经历,把它们再“还原”给老妈。哪怕“逼”她离开床,坐着轮椅下楼去晒太阳,我也对她说是去执行任务……
我非常珍惜老妈残存的记忆,那是激发她“向前冲”的号角。为了她,我会坚持着把故事编到底。
生命在于动
虞王孙
迈入老年行列,不能为养老而养老,能动则动,不能动了,创造条件也要动动。
老妈脑溢血偏瘫在病床上后,只要病情允许,我隔段时间总把她抱上轮椅,推着她逛逛南京路商业街,有时在吴江路步行街上晒晒太阳,看到她接触到熙熙攘攘人群时微笑的样子,我虽累也是很快乐的。
老妈虽然因病卧床了,口不能言、身不能动,但她的生命是顽强的,她是不愿整天躺在病床上的,她渴望着外面世界的闹猛,我还曾隔三岔五地推着她乘轨交二号线、逛人民公园;推着她兜兜静安雕塑公园,看花、看景、看雕塑。想孙女了,我又带她来到孙女单位外面的街边花园聚聚。最令她高兴的是,我推着她回了动迁后新买的房,坐一坐、躺一躺,同老爸一起坐在沙发上照像合影。记得在回家推老妈从电梯间出来的刹那,我看到她双眼流出了泪水。是啊!老妈的内心肯定是激动的,住院这么多年,总算能回家看看了,而且是回到了动迁后的新家。老妈在病房里是个重病号,吃饭、翻身都不能自主,需要别人帮忙,但由于我一直陪护在旁,能动则动,她的脑子就很清楚,相比病房里整天躺着面无表情的病友,她精神上是有所寄托的,是快乐的。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晃自己也年近古稀。养老的话题也进入了议事日程。乘公交车、地铁,不少年轻人会自觉地让座:老先生来这里坐。这时不免会带起点伤感,老了!过去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那时好想到了退休的时候能够安下心来,静静地读点书,练练字;或者背起简单的行囊出去走走,领略一下各地的山光水色,感受当地的风士人情。
我的认知是养老也要动,生命在于运动。
常和她“拌拌嘴”
华亭人
我娘是宁波人,今年97岁,年轻时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我一直很佩服老娘。当年,老娘的家境不好,没怎么读过书。但她有颗进取的心,通过扫盲班识字学文化,直到今天,她还天天看报。
老娘面相显年轻,头发也是黑的多于白的,最可贵的是她思路敏捷,时不时用俚语俗句来教育我们:什么“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萝卜保平安”“春捂秋冻,春要穿暖”“吃起饭来峻山挖土,做起活来声声叫苦,挣起钱来武松打虎”……她告诉我们,要用平常心面对生活,平安才是福。
我是小儿子,虽说平时不住在一起,但始终牵挂着年迈的她。最近我发现她耳背越来越严重,长时间看电视也不肯起来活动。老娘要强,不能让她“躺倒”。我急着想办法,这就有了跟她“拌嘴”、不让她省心的办法。我回家一口一个“老娘”叫她,她假装听不见,可我说她“坏”,她却听见了,立刻翻出陈年旧账与我辩理,问我:“老娘坏,为啥还要叫我娘?大老远地跑来看我?”这正是我要的效果:唤起记忆,脑子不会生锈。
她把电视机的音量开得很响,我都没法和她说家常事的。我又要和她“吵”了:“你不要我来看你,那我走了,下趟不来了。”老娘赶紧关电视,嘴巴却不饶人,骂我心里没她。她越骂我,我越高兴,她是把我放心里的,担心我真不去看她了。“吵”了半天,我说:“我饿了,下碗汤圆给我吃吧。”老娘一面气呼呼地说:“难道你不会弄,要我去煮?”一面起身去厨房,为我煮汤圆。我一口气吃掉,感受着母爱。她看我急吼吼的样子,骂道:“你这个小鬼,像前世没吃过汤圆。有娘好不好啊?”
有老娘真是好!我和你“吵吵闹闹”,无非是希望你继续“强势”,千万别躺下!
练了脑又有满足感
张红玉
从我记事起,就感觉我妈能量超强:思路敏捷、干活麻利、快人快语,还是个热心肠,里外一把抓。而我和爸则是观众和啦啦队,只负责鼓掌叫好。可年轻时越能干的人,就越不能面对老去的现实。
91岁的妈现在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她是不服老的。可自己家务事做不动,别人做又看不惯,不断换阿姨。妈妈心情不舒畅脾气就大,还要和自己较劲:“我就不信,现在连这事都做不了。”倔强的后果是换来几天躺在床上的“哼哼”。妈不舒服时,就是和我胡搅蛮缠之时。其实,要强的妈是不想给我添麻烦,不愿成为我的累赘。
妈妈的字典里还没有“躺着”这个词,怎样才能让她老人家不胡思乱想,觉得自己还是家里那个不可缺、有价值的人呢?我总算想到了个好办法,那就是抬举她、依赖她,不时地给她布置一些任务——
我是个故事员,演讲任务多。我“谦虚”地请妈从每月收到的故事杂志里推荐好作品给我。这招管用,妈对我交办的任务相当认真,戴着老花镜一篇篇仔细阅读,然后把她的选择告诉我。妈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她不是简单地说哪个故事精彩,而是将内容详细地讲述一遍,指出好在哪。我现在讲演的不少故事都是入她法眼的,既练了脑,又让她感受到满足感:“瞧,我的女儿离不开我。”
有一次和妈聊天,说起有位以前是知识女性的老太太,现在患了认知障碍,连报纸都看不懂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妈为了证明自己心算的强项还在,拼命锻炼记忆力,她不时报出我小姐妹结婚生子的日期及电话。每天早餐时间,她都要复述一遍前一晚看的电视剧。我会很耐心地听,哪怕有些内容已听过N遍,我都像第一次听到那样,及时和她互动,语气和表情都要到位,决不敷衍了事。
我的妈妈只想站着,不想躺下,只要您满意,女儿不嫌累,陪您一起站。您养我大,我陪您老……
讲究适度才能快乐
顾海鹰
退休后怎么生活很有讲究,我认为要根据自己的精力、体力、财力来安排好,身边的例子在支持我的观点:讲究适度才能快乐。
那天,在菜场遇到老同学Z,见面她就说:“哎,告诉你,我老公旅游回来腰痛得不能动,挂急诊啦!现在等床位要住院……”我想起了一个月前曾遇到过她,那时她和老公刚旅游回来,马上又要到江西去玩,当时她有点犹豫:“老公腰痛,不知道走得成不?不去,旅游费是不能退的……”碍于情面,我含糊地说:“抓紧治疗,带好防护用品,实在不行就算了。”看来,带病旅游后病情加重了。
好友L也爱旅游,退休后谢绝返聘,把旅程安排得很满,她要“打卡”所有没去过的地方。即便回家,也是瑜伽、广场舞,忙得不亦乐乎。可不到半年,L就快乐不起来了,她腰痛、左膝盖也痛,医院诊断为“左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撕裂,外侧小盘状半月板伴变性;左膝退变、关节腔积液”。
今年70岁的战友和我微信聊天:小时候他家条件差,兄弟姐妹四个,遇到困难时期、插队落户到农村,他感觉总吃不饱。如今条件好了,晚上他最喜欢看电视“人气美食”栏目,白天就去店里吃或买回来烧了吃,放开吃个够,可体检报告给他敲响警钟,他戴上了“糖尿病”“痛风”的帽子,禁不住感叹:以前想吃,吃不起、吃不到;现在想吃,不能吃、不敢吃。所以,退休生活要面对现实、量力而行、保重身体,革命的本钱在,才有更多享受生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