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心中的故乡(油画) 隔壁的三毛 “病秧子”变成“硬汉子” 丽达与娜嘉 四代皆党员 书味在胸中
第19版:夜光杯 2021-08-06

四代皆党员

华社光

我父亲在世时,曾自豪地说:我家“四世同党”——四代人都是共产党员。

是的,祖父、父亲、我、女儿、女婿、侄子、侄媳都是共产党员,每每提及这一段红色的家族史,我的骄傲油然而生。

我的祖父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党员,在村里做主任。听老人说,祖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善于调解各类纠纷。祖父在乡办厂工作时,我利用星期天或寒暑假到祖父的厂里玩,帮着祖父做点“下手活”。祖父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个子高高的,经常俯下身子教我干工厂里的“下手活”。祖父说,干活要不怕苦,不怕累,要耐心,要细心。

记得我在读中学时,有次放暑假干农活不小心伤到了右脚底,到乡卫生院缝了8针。祖父来看我,他静静地坐在床边,一言不发,那眼神,似在鼓励,似在惋惜,是老牛对于牛犊的护犊之情。临走时,他用他的大手摸了摸我的头,似在说干活要耐心,细心,更要小心,要懂得爱惜自己,保护自己。

父亲是60年代入的党。那时父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几乎天天清晨吹哨,尤其到了农忙季节。冬天农闲或者雨雪天无法干农活时,父亲要吹哨子组织社员开会。父亲虽然小学没有毕业,文化程度低,但开会时掰着手指头,一二三四五,说话有条有理。听大人说,父亲可以从头到尾背诵“老三篇”,父亲也喜欢时不时给我们讲起“老三篇”。

父亲担任生产队长时,我们所在6队(组)被评为市级文明卫生队(组)。虽然人人都穿着自家织布机编织的土布衣裤,但都洗涤得一尘不染。如今村貌变了,但民风没变,前几年也被评为“美丽乡村·美丽宅基”。祖父对父亲说,人穷志不穷,做人要有骨气。因此,他给父亲取名叫“德龙”,也是望子成龙,望子有德之意。父亲对我说,翻身不忘共产党,要对党忠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发光、发热,因此为我取名为“社光”。祖父和父亲文化程度低,但从未忽视对我们的培养,宁愿少挣工分,也要我们好好上学读书,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我是在1988年入的党。说起申请入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父亲、祖父都是党员,我感到入党很光荣。

提及到法院工作的初衷,犹记在念初中时,学校组织我们几个班干部旁听“公判大会”:被告人夏某犯了杀人罪,被判死刑,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这起案件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从此,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信念在我心中播下种子。

1983年8月,组织征求我是否愿意借调到法院时,我毫不犹豫地同意“被借”;1984年11月组织询问我是否同意留在法院时,我毫不犹豫地同意“被留”。谁能想到,这一“借”就是38年。

在上海奉贤法院经济(商事)庭工作时,24岁那年孤身一人远赴新疆塔城办案,追回了两家企业的全部产品,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民庭工作时,在对一起久拖不决的欠款纠纷宣判后,被告老泪纵横,当庭向我跪地磕头。我见状赶紧将他扶起,也深感肩扛天平的责任,头顶国徽的庄严。

在办公室工作的12年间,工作内容繁杂琐碎:文秘组的信息、简报、总结报告、法宣材料,无一差错。档案组的工作,得到市高院、区档案局的肯定。财务组、后勤保障工作忙而不乱。法院大楼从选址、开工奠基到竣工验收、大楼启用,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刑庭工作的16年间,我曾在任书记员时协助承办人审结了一批大要案,与公检组成联合办案组,走南闯北,调查取证。在任刑庭庭长、党支部书记期间,刑庭风清气正,先后多次荣获嘉奖,包括先进集体、三等功、二等功等荣誉称号。

审案过程中,我耳边时常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公平和正义,体现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中,要努力做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的女儿、女婿、侄子、侄媳,我的后辈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成绩斐然,被评为优秀或先进个人,家业党业后继有人。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我的心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