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
退休了,休闲时间多了,重新拾起丢失好久的书本,闻着书的芳香,沉浸在书的海洋,不由得感叹道:有书作伴,人生还是多么美好啊!
常常想起当年抄书的日子。上世纪70年代初,我读初中时,正是如饥似渴汲取知识和文学的营养的年龄。当时,只要看到书,就迫不及待拿起就看。当时能看到的就是《雷锋日记》《高玉宝》,后来能看到了长篇小说了,《金光大道》《艳阳天》,让我一个暑假日日夜夜沉迷在文学的海洋。记得,当时我把书中的眼前一亮的成语、歇后语抄在笔记本里,在写作文时运用。作文常常得到老师好评。
看书越多,对书的渴望和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在我们的读书生活中,就出现了当时特殊的手抄本。应该说,刚刚开始我们抄书,主要还是由于好书难得,而且许多好书还是当时年代“封资修”,不能见光的书籍。记得第一次手抄,是一本苏联的《多雪的冬天》。大年三十下班后,父亲从单位偷偷拿回来当时作为修正主义批判的内部书籍,全家都非常想看,所以决定全家一起轮流连续抄,就这样,硬是在这一年春节休息三天的日子,把这一本近400多页的长篇小说抄完了。抄完那一天,窗外飘起了雪,父亲不由感慨,这真是一个多雪的春节啊!
抄书抄出味道了,以后,只要看到难得的好书,我们第一个想法就是抄书。有个暑假的日子,我舅妈打电话告诉我母亲,她手里有一本好书《傲慢与偏见》,只能借给我们看三天,让母亲赶紧去拿。父母要上班,所以妈妈命令我赶紧去拿。拿回来兄弟俩轮流先抄。所以,我赶紧从家里赶到舅妈家。拿了书就往家跑。从永嘉路跑到日晖6村三四站路只花了不到20分钟。回家以后就和弟弟二人轮流赤膊上阵,我烧饭,吃饭,弟弟抄。然后弟弟吃饭,我抄。就这样,在闷热的房间里满头大汗地不断抄。晚上父母回来,变成4个人轮番上阵。抄了三天,终于“完成”了这部文学名著。随后的日子,就是我们全家沉浸在《傲慢与偏见》里的日子了。
现在,我的书架上,仍然躺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等手抄本。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会常常翻阅着这些父亲用旧纸装订的“手抄本”。如今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父亲秀丽笔迹,母亲刚劲的笔锋,我和弟弟幼稚的笔画,常常让我回味起当年全家轮番抄书、品书的温馨日子。